农村娃可以通过“智慧学校”听名师上课;老人在数字化养老院享受智慧又个性的服务;残疾人创业拼搏,让黄山名茶卖向全国,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出了家门就能到“悦·书房”获取精神食粮;大街小巷遍布靓丽花境……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试点智慧养老将在全省推广

  老人躺在床上,生命体征通过智能床垫24小时监测,稍有异常,就能触发警报,避免意外发生。今年8月,全国首家智慧养老机构在合肥建成。合肥市从去年10月启动智慧养老机构建设,确定静安养亲苑为安徽省打造的全国首家智慧养老院试点建设单位,今后这一模式将在省城乃至全省复制推广。

  今年8月初的一个深夜,94岁的于桂芝老人被监测到生命体征异常,这边警报一有动静,那边静安养亲苑的护理人员立即来到床位检查,当即针对老人喉头水肿、咳嗽咳痰的症状展开救治,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及时将老人送医。

  24小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的,是老人床上的智能床垫。“老人只要在床,呼吸、心率等信息,哪怕翻个身这样的小动作都会被随时记录,异常情况就会触发警报系统。”静安养亲苑护理部主任蔡梅介绍说,夜晚老人如果如厕,或下床超过一定时间,系统也会发出警报,对于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人,更能提供24小时不掉线的安全守护。静安养亲苑目前有308张床位,入住老人中可自理老人占51%,失能失智老人占49%。

  智能床垫只是静安养亲苑引进的智慧养老配套设备之一。作为试点成为全国第一家智慧养老院,这里在传统的人工护理之外,通过物联网的应用,让养老更加智慧。自2017年10月起,作为合肥市智慧养老院平台建设示范点项目,养亲苑建立了名为“颐养超脑”的机构数据中心,整合机构信息系统和智能终端采集数据,构建了“1+3+5+N”体系(一个大数据中心、三大智慧管理系统、五大智慧服务体系、N个外延拓展服务)。同时,补充智能养老产品,包括健康监测亭、智能监测床垫、智能手环等等,完善老人健康监测数据。此外,还建立了智慧综合评估中心。

  目前,静安养亲苑300多名老人的健康体征、娱乐爱好、饮食习惯、精神慰藉等信息全部被输入“颐养超脑”的系统数据中,每个老人的信息都会被整合、管理,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医、食、住、行、情、用等各方面新增需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使养老服务更趋精准化。

  静安养亲苑的模式引来全国关注。前不久,国家民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分别专程来合肥市考察智慧养老机构建设。记者从安徽省老龄办获悉,安徽省正在全力推进“互联网+养老”工程,今年下半年将健全安徽省老龄基本信息库,进一步充实老年优待证管理、高龄津贴发放、老年维权、老年教育和文体活动等内容,整合涉及老年人的保障、服务、信用、财产等基础信息,实现各类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老龄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

  同时,安徽省将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加强科技对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城市阅读空间多点“开花”有特色

  在合肥市瑶海区郎溪路和长临路交口东南角的瑶海图书城“悦·书房”内,家住附近的王大爷是这儿的常客,几乎每天他都会抽一点时间,选一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这个阅读空间设计简明,工业风的落地书架,充满童趣的儿童阅读区,每个角落都别具一格,让人轻松和惬意。而在临泉路与凤淮路交口,住在昆仑花园的4岁女童乐乐经常跟妈妈一起在家门口的“悦·书房”里看绘本。这里不仅凉快,而且环境好空间大,图书多,不少孩子一进来待上半天都不肯出去。除了看书,这些阅读空间还可以购书和借书。只要手机下载一个APP或者办理一张借书卡,缴纳99元押金,就可以免费借阅,押金能够随时退还。

  2016年下半年,合肥市提出打造一个便民利民的文化场所,综合研究后,城市阅读空间应运而生。

  遍布在合肥各个城区的“悦·书房”还有特色“芳名”,林间书舍、乐读书吧、青秀书城、稻香书阁、半亩方塘、雨花书院、世家新语、简阅书吧、默墨书房、森林书屋、南山书院、修远小驿……

  为了使城市阅读空间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应,这些城市阅读空间被赋予“4+X”的功能,其中的“4”是指阅读、活动、展示、休闲等4个标配服务功能,“X”是指双创空间、市民小剧场、四点半学校、便民服务点等特色服务功能。合肥市已经提出,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的城市阅读空间,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纵向贯通、横向互动的阅读服务体系和运营网络。未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合肥大街小巷花境让你“好看”

  合肥万泽路与井岗路交口附近的一片水域中有一块特别的花境。运用了荇菜、萍逢草、泽泻等乡土植物,除了观赏功能外,还承担着过滤、净化水体的任务。水中央增添了人工浮岛,栽植了美人蕉、千屈菜等水生花卉,丰富了水面立体景观及色彩。据介绍,这是全市首个水上花境,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水中央,设置了花境浮岛,有一种在水一方的感觉,周边还有睡莲等花种,让整体环境变得更美丽。

  花境是指利用地块边缘、园林景观重要节点等区域混合种植花卉花灌木的一种狭长的半自然式的园林景观布置形式,以模拟林缘地带各种自然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植物景观意境。地铁二号线三里街站点处的“历史天空”、庐阳省委宿舍西的“缇香之翼”、芜湖路安徽大剧院门口的“曲艺包河”……合肥街头的花境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些花境均能很好地结合周边的环境,营造出美的意境,成为路边的一道风景线,如庐江路省供销总社墙外沿线,结合现场长条形状,以功能性座椅为挡墙,营造流线舒畅的地形。通过铁艺小品、景石、结合矮木桩与植物进行景点布置,景石、砾石覆盖物点缀其中,以及每种植物以组团的形式种植在一起,组团大小不一且连接紧密,疏密得当,宛如一条自然生长状态的绿色河畔,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和视觉的享受,让人流连忘返,观赏休憩。

  还有一些花境将历史文化融入,如东一环与长江东路交口西南角的花境,则选取了酷似名山的龟纹石,利用它的纵横裂纹、陡峭险峻体现出此场景中的古朴苍秀。丰富的微地形层峦叠起,环环相扣,与富有年代感的龟纹石相配,彰显了自然山峰的沟壑纵横、逶迤连绵。为模拟自然山体中的形态,植物选用了微型岩生植物和观赏草类等,体现了植物在逆境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年代与历史。按照计划,合肥街头花境有望达到1000余处。这些花境作为优质的生态产品,不仅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城市环境的防护工具,可以改善小气候、减缓和净化污染、固碳等。

  高水平教练员训练足球小子

  这个暑假里,2018年安徽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男子高中组比赛在铜陵市落下帷幕,此次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1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代表了全省高中足球的最高水平,合肥一中代表队勇夺亚军。在赛后大合影里,满脸笑容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身影,那是合肥一中的教练组成员、来自德国的Heiko。2015年以来,这已经是合肥一中的第四位“洋教练”啦!

  早在2015年,我省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引进了教育部分配的外籍足球教练,来自西班牙的大卫、桑切斯因此来到了合肥一中。他们的来头可不小,其中的一位还曾在西班牙马拉加足球俱乐部效力过。他们给足球小将们灌输“踢球要动脑筋”的理念,强调“实战训练”的训练方式。当年的小球员至今都还记得,每次训练结束后,大卫会给所有队员以及中方教练、翻译老师等,都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因为跟着洋教练练球,足球小将们苦练英语、方便交流沟通,也会带着两位洋教练分享“中国特色校园零食”——辣条。

  2016年底,又一位洋教练佐兰·扬科维奇来到合肥一中。“安徽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他在这里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耿直”又“较真”的脾气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那时候,除了在一中担任足球队教练,他还经常走进合肥各区县甚至省内众多的中小学进行足球知识讲解,甚至还促成了合肥一中与他家乡塞尔维亚共和国查查克市GIMNAZIJA中学结成“友好兄弟学校”,并带领合肥一中足球队的孩子们远赴塞尔维亚比赛、交流。

  如今,主教练薛山、副教练邓磊、德籍外教Heiko共同组成了合肥一中足球队的教练团队。为了暑假里的全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在天气渐热的4月、5月、6月里,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教练团队带领着足球小将们,每天四个小时的训练风雨无阻。“决赛的终场哨音响起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教练们欢呼雀跃、相拥而泣,因为这一批都是新队员,这样的成绩得来非常不容易!外籍教练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青训经验和资源,和教练组成员共同完成训练目标、进行比赛设计,也是球队取得好成绩的最好助力!”邓磊说。

  通过“智慧课堂”农村娃上“名校”

  农村娃坐在家门口的教室里,也能听到城里的名师授课。金寨县天堂寨同心小学就与合肥市南门小学结对共建。借助在线课堂+智慧课堂,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听南门小学名师的远程授课,享受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针对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教学点课程不齐等问题,近年来我省还以全面建设农村在线课堂为突破口,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2013年起,安徽省通过在县域内农村中心学校或城区优质小学设立主讲课堂,在教学点设立接收课堂,按照“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课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原则,安排城镇教师为教学点学生授课,实现双向同步教学。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1836个主讲课堂和4900个接收课堂,实现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乡村学校全面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已累计开课近54万节,涉及音乐、美术、英语等8个学科,受益学生33万余人。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