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和麦粒肿都是眼睑上的“小疙瘩”,但本质完全不同。

    霰粒肿学名“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导管堵塞后,油脂无法排出、淤积形成的慢性囊肿,属于非感染性炎症,就像脸上的“闭口粉刺”。
 
    麦粒肿则是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类似“疖肿”,是细菌入侵眼睑毛囊或腺体导致的急性发炎。
 

    症状:无痛硬结 vs 红肿热痛
 
    从症状上看,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可总结为“痛与不痛”“急与缓”。
 
    霰粒肿的典型表现是:眼睑内侧或外侧出现圆形硬结,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与皮肤不粘连,几乎不红不痛,进展缓慢,可能悄悄长到黄豆大小才被发现,有时会自行吸收,也可能长期存在。
 
 
    麦粒肿则“来势汹汹”:发病急,初期眼睑局部红肿,摸起来有明显压痛,随病情发展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典型炎症表现,后期可能形成黄白色脓点。外麦粒肿会让眼皮红肿更明显,内麦粒肿则会导致睑结膜充血、疼痛更明显。
 
 
    治疗:热敷/手术 vs 抗感染/排脓
 
    因本质不同,治疗方式也需“对症下手”。
 
    霰粒肿的治疗以促进吸收或清除囊肿为主:小的霰粒肿可通过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的热敷促进油脂吸收;若超过1个月未消退、影响视力或外观,需手术切开排脓。
 
 
    麦粒肿则需“抗感染”:初期可热敷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同时需滴抗生素眼药水、涂眼膏;若已形成脓点,需由医生切开排脓,严禁自行挤压,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眼眶炎甚至败血症。
 
 
    快速鉴别:3个关键区别
    
    想快速区分两者?记住这3点:
 
    1. 痛不痛:霰粒肿基本无痛,麦粒肿红肿剧痛;
 
    2. 进展速度:霰粒肿慢慢长,麦粒肿1-2天就明显肿大;
 
    3. 脓点:麦粒肿后期多有脓点,霰粒肿一般无脓。
 
    无论是霰粒肿还是麦粒肿,发现后都别拖延。霰粒肿长期不消退可能压迫眼球,影响视力;麦粒肿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记住:别用手挤(尤其是麦粒肿)、别自行挑破,及时就医才是稳妥办法。保持眼部卫生、少吃油腻食物、规律作息,能有效降低两者的发病风险哦。
 
责任编辑: 许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