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为探寻文旅产业振兴新思路,挖掘古诗文中经济学价值。2022年7月22日,团队师生一行赴和县陋室公园,参观诗豪刘禹锡故居,从效用的角度解读《陋室铭》,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解析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历阳故郡,淮滨之阴。在诗城一隅,坐落着梦得先生的陋室,她像一个佝偻沧桑的老妪,一直在此默默守候铭记着梦得先生的宦海浮沉,将他的豪放洒脱向每一个来到这的行人娓娓道来。我们行至此处,跨越时空,与梦得先生对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学课文《陋室铭》萦绕耳畔。阶绿帘青,诗豪遗风。夏日蝉鸣,林叶飒飒都絮絮地说着往事:千百年前,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权宦宠臣,贬谪为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但刘禹锡生性豪放,反而高兴的写下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一举动惹恼了知县,他又令衙门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然而刘禹锡见此处景致甚佳,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心无旁骛,只是读书撰文。知县更加恼怒,最后将刘禹锡安置在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面对此情此景,刘禹锡一笑了之,作《陋室铭》镌刻于石上,聊以寄情。

  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拟从经济学视角重新走进《陋室铭》和梦得先生,发掘文学背后的经济哲理,结识不一样的诗豪。譬如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分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的满足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事物为人带来的“价值”。效用理论又分为基数效用论由于无法给出具体的衡量标准,只好使用序数效用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刘禹锡的选择——刘禹锡作为一代诗豪,自然是殚见洽闻、涵今茹古。比起与白丁交往,与饱学之士的交流所带来的收获明显更有“价值”,根据序数效用理论,自然可以理解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结合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三次易居”的背景,刘禹锡此时面对两种生活选择:一是摧眉折腰,讨好权贵,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二是淡泊名利,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本就因追求革新,得罪权宦被贬,无论是出于为国为民的政治初心还是身为文人的铮铮傲骨,向权贵卑躬屈膝,纵情声色,案牍劳形,对刘禹锡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甚至是痛苦的。而选择淡泊名利,虽处陋室,但仍能坚守本心。调素琴,阅金经,修身养性,对于此时的刘禹锡更有“价值”。

  刘禹锡塑像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用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分析。经济周期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沉舟”“病树”可以视为危机的开始。舟沉泊渚,病树空留,这里度过了一段无人问津的时光,可以视为萧条时期。但岁月流逝带走了萧索,生机重新洒落此处,有新的小舟顺川而过,点点新绿点缀枝头,这一阶段可以视为复苏时期。最终千万小舟随波而行,春色盎然,绿意坠枝,回归繁荣时期。这样的一个周期在岁月长河中循环往复,刘禹的一句道破周期。结合刘禹锡当时的处境,人生的起落,时局的变革又何尝不是一个周期呢?刘禹锡虽政场沉沦,永贞革新虽昙花一现,但在一个周期中,萧条不亦是繁荣的开始吗?

  在追寻刘禹锡足迹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还有许多极复哲理,蕴含周期理论的诗句。如《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杨柳枝》中的“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基于经济学理论视角,溯望刘禹锡的一生,他在每一个转折,每一次沉浮后的抉择,好像都是注定的。他在同流合污与锐意革新中选择了后者,在摧眉折腰和淡泊志远中选择了后者,他在潦倒失意和豪放洒脱中选择了后者……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选择,正是得失积淀淬炼出的豪情,才成就了一代诗豪,一位光耀古今的钜儒。

  梦得先生占籍洛阳,少年成名,青年及第,壮年革新,晚年谪徙,一生的起落湮没在历史的喧嚣中,在史书寥寥粗笔中道尽。可惜纸短墨浅,陋室空空。吾等敬瞻先生德馨,还望再拜,谨祝先生千年万岁,椒华颂声。

  文章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22“寻访江淮,探寻古典诗词中的经济哲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系列报道之一。

文/刘尚文图/龚璇;队长/ 张佳鑫;指导教师/ 田文祥,孙超平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