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风家训,犹如种树——于绩溪宅坦村博物馆探秘徽商精神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千千万万家庭培养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文风蔚起,教育大兴,名贤辈出,代有才人。它是徽墨大师胡开文、微商巨擎胡雪岩、大学者胡适的故居,是安徽省唯一村级建档示范村,被誉为中国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宅坦村。瞩目的家族成就,源自其家风祖训。 图1. 绩溪县宅坦村龙井胡氏宗族亲逊堂 宅坦胡氏族谱最早出现于祖训记载,明代嘉靖版的《龙井胡氏族谱》的“戒约”中有言:“有德业则相劝,有患难则相规,不失故家之遗俗也”。训诫言简意赅,朴素实在,这一“戒约”还体现在清末胡铁花教育幼子胡适的“学为人诗”(即做学问要学做人)里。多年来,宅坦胡氏秉持“倡义行礼、传仁存善”的祖训,造就了以胡氏家风祖训为重点的文化遗存。太平天国时,硕儒汪士铎(汪梅村)来到宅坦避居六年,培养出进士胡宝铎、副榜胡宣铎、举人胡中铎,写下了著名的《乙丙日记》。此地亦诞生出胡雪岩“务真务精、戒欺诚信”之商道和胡适“存真传信”之文道,商文之道相得益彰,其中所含哲理让人称道。 为赓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宅坦人将包含胡氏家风家训的民国版《龙井胡氏宗谱》进行翻印,列为村规民约。 公平公正,反奢倡廉。反奢倡廉历来是宅坦胡氏家风祖训的核心内容,从明代嘉靖年代开始,绵延四百多年,一以贯之,其传承时间之长,跨越朝代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在安徽乃至东南地区实属罕见。 族以国重,民乃祠本。一个家庭或是宗族制定的祖训再繁多,再缜密,如果只是停留在纸上而没有实际的案例做支撑,那么这样的规范就难以深入人心。宅坦胡氏的祖训族规因有众多施行的案例和实证,因而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家风祖训,与时俱进。宅坦胡氏的家风祖训源远流长,而且在建国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陈出新,赋予老家风、旧祠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2. 团队成员于亲逊堂学习龙井胡氏宗族家风家训 宅坦村作为安徽徽州一个有着一千多年的古村落,或许没有同为胡姓村落的黟县西递、绩溪龙川那么显赫,但它却保存了能再现昔时胡氏宗族运行的实态,体现了大家风文化体系统的丰富内涵,让人领略到家风祖训文化彰显的智慧。 站在历史长河上,回望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他们的家风祖训各有千秋,但都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接。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无时无刻都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组成社会风气的家风一片向好,才会有社会之大同。 中华民族自古便重视家风祖训,从周朝开始的宗族,到现在,有烟火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家风祖训。在几年前,我们家应该可以说是最穷村里的最穷的一户,是村里的特困户,我在初中,一个周生活费也就不过两块。但家里对生活人仍旧充满希望,这感觉是我太爷爷辈那里一直传下来的观念一样,穷分为物质穷和精神穷,我们家是第一种。爸爸总说:“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里有啥大小事情也都会聚在一起好好讨论,遇到问题,总是有很多人鼓励,有什么问题也就诉说,我是真的把家看得很重很重,在学校,我努力学习,把学习生活当成一种丰富人生的体验,而且学习成绩不能低。在后来,我才明白,读书是为了改变,穷人的学习生活是有使命的,这种使命千人千面。而我刚好是个穷孩子,记得我妈初一第二学期曾经跟我说“崽,人与人生来就有差距,你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有的真的就只是来体验生活丰富经历的。你不一样!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别被其他的诱惑迷花了眼”。这个话对我来说很震撼,我也一直谨记。 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奋斗,家庭之间没有猜忌,只有帮助和提示,这就属于一种家风,一种如铭刻在脑子里面的一种习惯和价值观。 图3. 穿村而过的河流: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生命传承 家风就像种树,前人栽下树苗,后人为它浇水施肥,一代又一代。每逢烈日当头,子孙便在树林里,在大树的荫蔽下避暑纳凉……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物流管理系2022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绩溪探寻徽商精神中的经济学原理”系列报道之一。(执笔/ 邓斌;队长/ 林家祥;指导教师/ 孙超平)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