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别山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六安南部有山,曰大别山。
大别山——名字早在3000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故园在大别山北麓,深得一方山水的滋养,深得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的熏陶。地处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是一个江淮山水架构的大盆景。这里的山脉、河流、植被、物产,是那么的独特而丰富。她是一个无形的巨大氧吧,是一个物产、风物和人文知识的宫殿。读懂了这里的山水,就学会对美的认识。我是深爱着皖西的,也许是我的偏爱。反正我总是说,咱安徽山水多美丽,皖西山水更妖娆。
回望大别山,闭上眼睛也明晃晃的,让人目光移不开,是她的胸怀。
她是山,有峰、有谷、有林、亦有水。在六安市境内,大别山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0多座。最高峰白马尖,位于霍山县境内,海拔1777米。大别山之奇,奇在其峻、其峭、其险、其秀、其水。唐李白有“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它山也。”——文人诗笔,不仅尽得大别山之形体,亦得大别山之神髓。
大别山,仿佛用长江之水浇灌的,像地球之笋林,生长在三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又像原驰腊象群,头顶着蓝蓝的天,身卷着白白的云,怀抱着青青的水。宛若大自然的使者,来到人间的智慧骄子,把有益于人类的阳光、雨露、森林、清泉汇集起来,去拥抱人们的美好明天……
当我站在她面前,“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石头前,只见游人如织,心驰神往,无需有焦躁之情。来大别山家中做客的人们,也都放缓心情,放慢了步伐,千里之外的游客们,不复有匆匆神色。上海、南京、武汉、合肥的游客更是惬意于其中。
大别山的所在,这挂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所在,并非像大多数景区,远在一隅,深居简出,拒人千里。大别山,在江淮之滨,与一方庶民日日相对。节假日,来天堂寨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爬爬山散散步健健身,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意随性,甚至今天我们很难敲开楼宇邻居家的门了,大别山的家,却依然随时向游客们敞开。
这种亲切,就是大别山最美好的品格。
念想大别山,令人骄傲的,是她的茶。
水的绿是浓浓的,茶的绿是淡淡的。水的绿里有的是柔情,茶的绿里有的是灵气。大别山广阔茶园掩映在低山中,六安茶谷绵延五百里。就像是大别山把她的绿沏进了山泉里,那绿便一道一道地晕染开了,浓浓淡淡地装点着。我见过不少山中的绿,也说得上错落,却都不如大别山的灵动。想来是因为,那山中的浅绿往往是源于稚嫩,而大别山的茶,嫩绿里却是一派成熟丰收的气息。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华山银毫、舒城小兰花。这是茶的雅号,多好的名字,看那一片片绿蓬蓬,正有瓜子形一般的松软丰盈。茶是贡茶,是名贵好茶,却没有骄矜金贵的脾气,不需要养在大煞风景的高墙深闺中,而是写意地种在石间山坡上。春天来,茶农们扶老携幼,在茶园中劳作,幼童在茶树间奔跑嬉戏,父母在一旁眼含爱意地守护着。久居山乡的人们,与大别山和她的茶之间有着互敬的默契,而这种默契又感染了游客。所以在大别山的茶不是寄托风雅的高贵玩物,大别山把她独特气候的茶,奉献给她的主人和客人们,名扬海外。
点赞大别山,印象较深的,是她的竹。
我走过一些地方,竹也见过不少。在温暖的云广地区,竹碧中透青,节节粗壮,茁壮安逸却少了些矜持。而在北方的都市,移栽而来的竹,病病恹恹,面色蜡黄,只能称为“竹竿”。而大别山的竹,恰似山乡人骨头一般,山山坡坡成了竹的海洋,兀自生长在山中。并无园林景观一般的矫揉造作,正是那“茂林修竹”的意韵所在。唯有大别山的竹,有傲骨而修美,无傲气而谦谦,遮天而不蔽日,却把阳光染成一派竹叶青。比起大别山松杉栎,满目一以贯之的挺拔苍翠,树林那份层层叠叠的厚重。竹林是清朗的、开放的、高远的、澄澈的。这是竹的形象,山里人的财富,更是作为主人的大别山的品性。
掩映太白赞叹的大别山,有六龙过万壑的雄奇,有迢迢见明星的玄妙。它是名山、是美景,只有大别山。 责任编辑: dingy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