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科考队首赴海南 揭“水中PM2.5”神秘面纱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在南海海域,土壤样品中微塑料丰度平均约为每300克6.26个,海水样品中平均为300立方米3.73个。”9月18日,中国科大科考队公布了这一最新科考成果。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由大学生社团完全独立组织策划的海洋微塑料科考活动,也是国内首次向公众发布南海海域微塑料分布数据。
这一组神秘而枯燥的数字你可能看不懂,却是中国科大科考队前后筹划长达半年,并远赴海南进行海洋生态探险的结果,得来极不容易。8月11日,科考队员回到合肥后,将带回的样品经过35轮实验及比对,昨天他们才正式公布了这一结论。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人的肉眼无法识别,被称为“水中PM2.5”。本月初,我国科学家在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从大洋深处4500米带回的海洋生物中检测出微塑料,预警其污染已遍布全球。警钟敲响!而在此之前,中国科大科考队已及时、敏锐地关注到这个问题。于是,经过20多次讨论修改,38页可行性报告被最终敲定。
通过体能、知识等各项准备,包括两名科大少年班成员在内的11人精英团队,今夏奔赴海南,由祖国最南端向北分别探访三沙、三亚和海口市的永兴岛等三岛四湾,历时两周进行土壤与海水采样。
在三亚湾乘船出海考察时,科考队遭遇台风。“船左右剧烈摇晃,基本站不稳,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队员张小嫚说。他们费尽艰辛带回来的21个海水样品和14个土壤样品如同宝贝一样被“捧”回实验室。“海水样品一打开,立刻散发出阵阵恶臭,实验队员只有赶紧加以化学处理再进行下一步实验。”据领队任文轲介绍,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微塑料表面具有粗糙、多孔等特点,这种变化会使微塑料表面积增大,从而可能增加对污染物的吸附力。通过分析海口市三个海湾的微塑料丰度和城市用地规划,他们发现,人口密集、生活垃圾较多的地区土壤微塑料丰度也较高,由此猜想较工业废弃物而言,生活垃圾更可能是导致微塑料丰度上升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越来越多人在关注环保大课题。“科考几乎每个环节都通过媒介直接面向大众,我们更想把微塑料污染问题宣传开来,唤起大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任文轲说。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微塑料研究机构专家张志锋。他充分认可此次科考的首创性,认为是“公众参与、认知了解海洋微塑料问题现状、风险的一次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本次科考视频将在明天举行的中国科大60周年校庆上亮相。实验学术论文完善后将公开发表,结果将进一步补全我国微塑料分布图,有利于我国调查微塑料来源、分布以及后续研究和防治,时时警醒世人。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