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市政协举办的垃圾分类处理调研督办会获悉,合肥市正在加快《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立法进程,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出台。此外,我市将参照《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试行),逐步更换统一分类容器。

 

  据悉,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共有45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参与居民42702户,覆盖居民56657户,累计购买和设置再生资源回收柜251个、餐厨回收柜674个,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22326个,回收厨余垃圾2946吨,回收再生资源392吨。滨湖新区省政务办公区内全部省直机关单位,及蜀山区政府、蜀山区行政中心、民生大厦等16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等13所中小学均已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目前,《办法》(草案)也已拟写完成,并完成公示和意见征求工作,正报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审查,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出台。

 

  在《办法》中,我市将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收集容器设置规范、督查考评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考核机制。同时,合肥将提高公共财政支持投入力度,保障市区垃圾运输及处置经费,加大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根据《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分类投放容器应统一外观和规格,不同分类投放容器设置不同的颜色,可回收物容器为蓝色,有害垃圾容器为红色,餐厨垃圾容器为绿色,其他垃圾容器为橘黄色。下一步,合肥市将参照导则,逐步更换统一分类容器。

 

  目前合肥市区综合分拣中心建设取得突破,逐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下一步,将结合“重点加快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的要求,积极督促相关区县推进城区周边新建1至2个占地50亩左右的大型综合分拣中心项目,健全与垃圾处理分类相适应的回收站点、分拣中心、产业园区的三级可回收网络体系。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