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三尺讲台前,教师们用语言播撒知识案头灯下,他们凭双眼备课至深夜长期高强度用眼,让一些眼部疾病有可乘之机,成为困扰教师群体的常见眼健康问题。这个教师节,合肥华厦名人眼科医院与您一起关注“园丁”的“视”界,读懂这些常见眼病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干眼:藏在“说话声”里的眼疲劳
 
    对教师而言,干眼的高发往往和“讲课”直接相关。讲课时长时间用嗓时,人会不自觉减少眨眼次数,泪液无法及时覆盖眼球表面,加上粉笔灰刺激、教室空调环境干燥,泪液蒸发速度加快,眼睛自然会出现“干涩警报”。
 
    典型症状: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畏光、看屏幕或黑板时容易酸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短暂视物模糊。
 
 
 
    守护建议:

    1. 讲课间隙有意识多眨眼,每讲完1段内容就闭目休息10秒;

    2. 每天用温毛巾敷眼10分钟,促进睑板腺分泌

    3. 教室若开空调,可放置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减少泪液蒸发。
 
    近视:不只是学生的“专利”,教师也需警惕
 
    很多人以为近视是学生该关注的问题,却忽略了教师长期近距离用眼的负担:批改堆积的作业本、盯着电脑屏幕备课时,眼睛需要持续“聚焦”在近处物体上,睫状肌长期紧张,不仅会让已有近视的教师度数加深,还可能让中年教师出现“视疲劳型近视”
 
    典型症状:看远处的标语、窗外景物时模糊不清,批改作业久了会眼酸、头痛,晚上看灯光时可能出现“光晕”。
 
 
 
守护建议:

1. 备课、批改作业时,眼睛与书本/屏幕的距离不小于33厘米,每40分钟起身远眺窗外5分钟;

2. 定期查视力,若度数变化超过50度,及时更换合适的眼镜,避免眼睛代偿性疲劳

3. 课间多到走廊或操场活动,让眼睛接触自然光线,研究表明,每天20分钟自然光照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白内障:中老年教师的“视力隐形杀手”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眼病,虽多见于老年人,但教师群体因长期用眼疲劳,会加速晶状体老化。很多中老年教师初期会以为“视力下降是老花眼”,延误了干预时机。
 
典型症状:视力渐进式下降(不是突然看不清,而是慢慢变模糊)、看东西发暗、看灯光时出现重影,晚上看路容易“辨不清台阶”。
 
 

    守护建议:

    1. 户外授课或值日时,可以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

    2. 若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需控制好血糖血压(高血糖会加速晶状体混浊);

    3. 一旦发现“看东西越来越暗”,及时到眼科检查,白内障目前无特效药,符合手术指征时,可以选择合肥华厦名人眼科医院的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乳手术来恢复清晰视力。

    眼底病:“沉默的视力杀手”,早发现是关键

    教师群体中,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加上长期用眼劳累,会增加眼底血管病变的风险。虽不如干眼、近视常见,却堪称“沉默的视力杀手”。

    典型症状: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老年教师随着年龄增长,眼底黄斑区会逐渐退化,诱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防护建议:

    1.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教师,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每半年到1年检查一次眼底;

    2.若突然出现“视力骤降、眼前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立即就医;

    3.避免长时间熬夜备课,减少眼底血管的负担。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双明眸映星辰。教师的“视”界,不仅关乎他们的健康,更关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个教师节,愿我们不仅送上祝福,更能提醒身边的老师:停下笔、抬抬头,给眼睛多一份呵护——毕竟,只有清晰的“视”界,才能更好地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 许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