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在安徽省民俗学会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社会民俗与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紧密围绕“交叉融合、传承文脉、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以“探索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成果转化、创新应用与社会服务”为工作主线,全体同仁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组织建设、队伍管理、宣传阵地、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一、专委工作

1. 组织架构完善:

1)专委会主任办公会、秘书处、学术委员会正式投入办公。

2)专委会成立皖中、皖南地区联络处及合肥、芜湖工作站。皖北地区联络处及亳州、淮南、蚌埠、阜阳等地市工作站,正在有序筹建中。

2. 健全制度体系:

围绕组织建设、队伍管理、工作计划及学会工作等核心内容,专委会制定并印发了11份规范性文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 人才队伍建设:

1)专委会发展委员32名、研究员30名、特约研究员(观察员)10名,充实了核心研究力量。

2)专委会发展会长单位4家、副会长单位5家,增强了社会资源与影响力。

3)专委会推荐发展省民俗学会会员15名。截至目前,专委会拥有中国民俗学会会员5名,省民俗学会会员35名(含理事5名、学术委员4名)。委员入省会率超80%,会员结构持续优化。

4. 宣传阵地建设:

1)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江淮民俗史地”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营。截至目前,“江淮民俗史地”累计推送稿件40篇,内容涵盖活动资讯、通知公告、学术论坛、文献史料等。

2)专委会各项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相关报道在安徽新闻网、安徽网、大皖新闻、合肥在线、合肥通等主流媒体,瑶海发布等政务新媒体,以及安徽生活网、合拍君、图说芜湖、头条城事人物录等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刊发,有效提升了专委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学术研究工作:

1)汪凌峰、张小穗、涂多扬等同志主持申报的省市社科课题,成功获批立项,彰显了专委会的学术研究能力。

2)束文杰、张小穗、邱志伟等同志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宣讲活动,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二、开展活动

上半年,专委会紧密围绕工作主线,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扎实推进组织网络建设:

1月11日,专委会召开成立大会暨首届安徽民俗史地学术论坛,正式挂牌成立。

2月22日,专委会组织赴合肥清书馆调研并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2025年度重点工作。

3月8日,专委会组织赴合肥庐州文化村调研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明确秘书处的分工职责和运行机制。

3月30日,专委会召开皖南地区联络处暨芜湖工作站筹备座谈会,为区域布局奠基。

4月26日,专委会举行皖南地区联络处暨芜湖工作站揭牌仪式。同日,组织赴芜湖鸠兹湾调研,并召开皖南民俗文化与乡村民宿调研座谈会。 

5月18日,专委会举行皖中地区联络处暨合肥工作站揭牌仪式。同日,组织赴合肥穗民艺工作室调研,并召开江淮民艺非遗座谈会。

三、对外交流

上半年,专委会积极拓展对外联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品牌社会影响力:

1月,专委会成立前后,收到了来自芜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阜阳博物馆、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芜湖市镜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亳州市谯城区华佗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当涂县博物馆、萧县民俗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兄弟单位的贺信。

3月16日,专委会委派副主任兼秘书长束文杰参加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孙子兵法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

5月4日,专委会委派副主任兼秘书长束文杰、专委会副秘书长曹梦贤、研究员余亮亮等随省民俗学会一行赴庐江县调研。

5月20日,专委会联合合肥市瑶海区融媒体中心、合肥市摄影家协会新摄影群体工作委员会指导“很合肥 真开心”首届城市记忆影像展暨老照片征集活动。

6月25日,专委会委派副主任兼秘书长束文杰、副秘书长夏传明参加芜湖市甲骨文学会成立大会。

下半年,我们将珍惜良好开局,凝聚更大共识,汇聚更强合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专委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安徽民俗史地事业发展新局面!
 
安徽省民俗学会
社会民俗与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2025年7月1日
责任编辑: 束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