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树立正确“三观”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摘要: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紧密联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紧密联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原创性贡献,确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三观”,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树立新“三观”,既要内化于思想深处,又要外化于具体行动,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日常言行、履职尽责的实绩实效上。 一、“三观”理论内涵 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 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和日常工作,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以及思想境界、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正确的三观能够为个人提供明确的前进方向,确保人生旅途中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使人成为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正确的权力观。要求党员干部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党员干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权力并非个人私有财产,而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工具。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员干部的灵魂和精神,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正确的政绩观。强调将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注重实际业绩和群众感受。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政治利益。 (三)正确的事业观。要求党员干部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努力为人民群总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二、“三观”正确树立 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一)在日常工作中淬炼党性。 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要坚定信念宗旨,在日常工作中淬炼党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领导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忠诚党和人民,忠诚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初心使命,忠诚党的组织,忠诚党的事业,忠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错位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说到底是思想出现了偏差,大量落马官员忏悔录可以发现,根子在于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抛弃了信念。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存在问题。通过严格党性锤炼,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要真正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 (二)在不忘初心中担当作为。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就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牢记心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由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党员,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政党,这说明,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纵观中国历史,有强汉盛唐,但都没有能够逃脱覆亡的命运,反思就是因为执政者忘却了初心和使命,最终陷入了历史轮回的周期律。反观我党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初心使命的外化表现。“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不难看出,复杂形势面前,越要保持清醒、保持定力,越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砥砺前行,永葆初心,一切为民。 (三)在知恩奋进中常怀民心。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就要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一切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奋斗目标,在“知恩奋进”中常怀民心。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激荡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赤子之歌,闪耀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赤子之光,充盈着“只有脚下沾满了泥土,心中才有了百姓”的赤子之心。赤子情怀早已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我们年轻干部要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永葆至诚的赤子情怀,笃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常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饮水之恩,常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孕育之恩,常思“上级党委组织悉心教导”的培育之恩,把个人这个“小我”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全省以及学校这个“大我”的前途命运相融与共,不负浩瀚时光,不负芳华时代,在知恩中坚守初心,在知恩中努力奋进。 (四)在知责思为中砥砺奋进。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就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行驶权力,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知责思为”中砥砺奋进。“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做为青年干部,要想将深化改革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五)在知止修身中泾渭分明。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就要明确自己核心价值,树立正确是非判断,经得起各种诱惑,在“知止修身”中泾渭分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知止是一种自律、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不懂得知止的人终究无法行稳致远。倘若在权力面前不知止,沉迷于职务升迁,人生毕然陷入“自我设计”的泥潭;倘若在利益面前不知止,追逐于物质享受,人生毕然堕入“飞蛾扑火”的迷雾;倘若在诱惑面前不知止,陶醉于灯红酒绿,人生毕然滑入“甘被围猎”的陷阱。越是在激情澎湃的年纪,越要时时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我们年轻干部要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政治定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践行“三严三实”,多一些敬畏,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好小节,在知止中立德修身,在知止中淬火成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三、“三观”实践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目前,正是安徽建筑大学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目标顶真较劲的关键时刻,作为学校青年干部,更要牢记肩上的责任,砥砺不惧困难的担当情怀,发扬钉钉子精神,不“隐”于机关、不“窝”在高楼,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做新时代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劲草”“真金”,在知责中敢于担当,在知责中科学作为,为实现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奋斗目标奉献自己全部智慧,在切实扛起建设美好安徽的使命重任中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为高校后勤战线上的一员,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把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监管、保障、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推进后勤高质量发展。 高校后勤工作关注点高、期望值高、易爆点多、易燃点多。要处理好稳和进、利和破、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后勤发展的全过程。要努力在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的政绩观取向,注重纠正“重治标轻治本”的行为偏差,注重克服“单治标不治本”的形式主义,做到强力的治标与长效的治本相结合;要做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作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根植于师生,服务于师生。对于后勤工作来讲,服务好师生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后勤谋划一切工作,都要把增进师生福祉作为出发点,要更好地服务师生,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细”字贯穿,围绕饮食、住宿、能源、维修、、物业、医疗、交通等事关师生安全的根本问题,建立工作闭环机制,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以踏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认真收集师生意见建议,积极回复并落实,确保服务落地落细,为师生做实事、办好事,办好让师生满意的后勤。(唐黎 安徽建筑大学) 责任编辑: 程艾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