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豆腐,手工压制的豆腐,快来买啊!”20年前,为了生活,刘霞在自家的豆腐坊里从天黑做到天亮,再推着板车去集市上叫卖。没想到,这豆腐一做竟是20多年,如今成为“磨店豆腐”的金字招牌,不仅有老百姓的口碑,还引来了政府的关注,要将她家的豆腐树成合肥的“地理标志”。现如今,磨坊已经建了三期,做的豆腐还是那个味道,还有老顾客特意从广州开车来,买了豆腐带走,只为那一句“吃的就是这个味道”。

 

  磨坊不大,名气却不小

 

  上午8点多,这个只有六七十平方米的磨坊里已经忙碌得热火朝天。磨坊里烧着大锅,气温比室外要高一些,却不显得闷热难受。如若再往前推上三四个月,这里便如烤箱一般,让人汗如雨下。

 

  这里就是刘霞的磨坊,位于新站高新区磨店的少荃湖畔。磨坊已经建到了第三期,但仍旧不大,工人也不多。刘霞今年已经53岁,虽然从一人小作坊到豆腐坊的老板娘,儿子也开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刘霞却仍然闲不住,“平时一般在(消耗)300斤到400斤豆子,节日就多了,能做到1000斤。我和五六个工人一起上,不睡觉地干。”

 

  这个磨坊里,除了磨豆子打浆这一步从石磨换成了机器,其他全都是手工。“泡豆子、打浆、铁锅煮豆浆、点膏、再放入缸中养着,便可做豆腐、千张、干子、豆腐皮了。”刘霞将做豆腐的过程一一道来。在磨坊的墙上,还画着一幅幅古老手工豆腐制作过程的画。

 

  一年365天,每天这个豆腐坊里做出来的豆腐、千张等一切豆制品,全都会在当天售罄。“给合肥的几家酒店供应,还卖给一些散客。我这边人少,一天能做的量有限,还要留给自家农家乐用一些,自然供不应求。”说起这磨店豆腐,十里八乡的人都只认刘霞这一家。

 

  从做豆腐起家度过最艰难岁月

 

  晶莹如白玉,凝脂如肌肤,弹指可破,说的就是刘霞家的豆腐。苏东坡先生也曾赞豆腐是“煮豆为乳脂方酥”。当代文化大家余秋雨曾大赞磨店豆腐,“坐飞机到磨店吃豆腐都值得”。

 

  对于刘霞来说,他们一家人是靠做豆腐起家的,这小小的豆腐块曾救过他们一家人的命。

 

  20多年前,刘霞家中遭遇变故,一时间生活都成了问题。那时,丈夫在外打零工,她在家带着年幼的儿子,还有婆婆需要赡养。危难之际,刘霞重拾做豆腐老本行。“我以前就在别人的磨坊里跟师傅学过做豆腐,后来自己摸索着做了,做的味道也还不错。”她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三点就起来,做了豆腐,再推着一辆板车去集市上叫卖。渐渐地,大家都知道她家的豆腐好吃,生意也好了起来。

 

  回忆当初,刘霞提起卖豆腐的交通工具,而这些工具也见证着豆腐坊的变化。“我从拉板车到脚踩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现在是小飞虎汽车。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了?”刘霞性格豪爽,话语间好似一位女中豪杰。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