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中秋节里话“中秋”文化的纽带 传统的赓续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市各类庆祝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早已在城市、乡村启幕、登场。为何这一节日如此受到重视,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又氤氲着怎样的情感与哲思?昨天,记者邀请到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聊中秋、话传统。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而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王贤友说,“每个地方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不完全一样,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贤友说:“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在包括合肥在内的江淮地区,一家人会在中秋当日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饭桌上有月饼、石榴、菱角等食物。很多人家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如果一家子有五口人,中秋团圆时有一人在外未归,饭桌上也会摆上五副碗筷,以此表达思念亲人的心情。”
“除了团圆,中秋还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比如,庆祝丰收、祈盼来年再有好收成。”王贤友告诉记者,“因为中秋节前后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喜获丰收的农民在中秋节当天会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庆祝一番。在过去,很多大人还会带着孩子把农作物的秆子捆成一把点燃,‘打火把’,等到天色黑下来的时候,在田间地头,各种各样的火把映衬天上的月光,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那样的场景也成为很多老合肥人的美好回忆。”
对于合肥各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庆祝中秋佳节,王贤友点赞道,中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团圆的象征、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文化的纽带,是传统的赓续,“这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等,不仅深入挖掘了中秋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和谐团圆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