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经过大刀阔斧改版之后的新《立夏》,在安徽大剧院上演。

 

  绚丽的舞美、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澎湃的激情,将观众带入一个关于“青春与革命,爱情与信仰”的故事。

 

  《立夏》是合肥市首部原创舞剧,曾于2017年4月首次公演。少爷的革命、爱情的纯真、信仰的坚守、理想的追寻,这出“红色基因”的舞剧走进大众视野,收获好评如潮。同年,《立夏》在北京、上海惊艳亮相,依然广受赞誉。时隔一年,当新《立夏》再次“面世”,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剧情更凝练、冲突更激烈、舞段更丰富,更打动人心。

 

  舞剧《立夏》一路成长,见证奇迹,也在不断缔造奇迹。它不仅填补了合肥舞剧史的空白,更将合肥文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为地域文化开掘、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蓄

 

  优质资源“破冰”舞剧创作

 

  从无到有,从稚嫩到走向成熟,舞剧《立夏》破茧成蝶,终于漂亮地“立”于舞台,成为合肥市的文艺精品。回望《立夏》的一路成长,主创团队用4个字概括:匠心打造。

 

  《立夏》是合肥市首部原创舞剧,“萌芽”于2016年,缘起合肥市文艺创作者难舍的“舞剧”情怀。“合肥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原创的电影、戏曲、话剧、音乐剧屡出精品,却还没有一部原创舞剧,这是合肥文艺创作史上的遗憾,也是我们歌舞人的遗憾。是时候填补上这个空白了。”合肥市歌舞团负责人说。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话剧可以用语言表达思想,音乐剧可以用音乐展现情感。但是,舞剧却只能依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既要追求艺术之美,又不能曲高和寡。主创团队明白,创排一部优秀的舞剧,是对人力、物力以及艺术积淀的巨大考验,必须“迎难而上”。

 

  几经选择,创作者们将目光投向距离合肥百余公里外的金寨。

 

  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金寨境内先后组建了红32师、红4师、红25军等11支主力红军队伍,十万金寨儿女从此踏上革命征程,用生命和鲜血染红这片土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有感而发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

 

  那段光辉历史中,最耀眼的是发生于1929年的立夏节武装起义,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大武装起义之一,在中国革命史、红军创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恰逢建军90周年,合肥市文艺创作者们决定,以立夏节武装起义为背景,创作一部“红色基因”的大型舞剧,再现那段用血与火淬炼的革命历程,讴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向红军致敬、向先烈致敬。

 

  很快,本土知名作家郭明辉被请来了,担任编剧;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张居淮被“借”来了,担任总导演;舞美设计大咖沈庆平、服装设计专家程钧等也先后加盟,负责设计创作;安徽省武警总队文工团、安徽凤台花鼓灯艺术团抽调演员助力,充盈伴舞和群舞队伍——集合各方优质资源的《立夏》主创团队建成,蓄势待发。

 

  “我们要创作一部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大型舞剧,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以文艺精品的标准,打造合肥市文艺创作史上的又一丰碑。”

 

  探

 

  深入采风为创作添“能量”

 

  金寨县大别山主峰之一的金刚台南侧,山林葱翠、奇山兀立,这里就是革命发源地——笔架山农校旧址。当年,许多进步青年就是在此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将革命火种撒向鄂豫皖三省的城市和农村,为立夏节起义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2016年7月,舞剧《立夏》主创团队追寻先人的足迹,来到金寨县汤家汇镇,也走进笔架山农校,采风、学习。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为了打造一部有血有肉的精品舞剧,《立夏》主创团队在着手创作之前,先到金寨老区进行实地探访。一探、二探、三探,他们一次次深入大别山区,将发生在那儿的革命故事、地域风情、艺术元素等了解得“门清儿”,为日后创作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素材。

 

  编剧郭明辉是著名作家,以前也曾去过金寨,但正是这次扎实的采风让他产生灵感。出入于一间间徽派房屋,脚踏长满青苔的石阶,抚摸曾经的瓦片,看着墙上挂着的马克思、列宁照片,四方桌上摆放着的瓦罐、茶碗……林映山、苏嫣红、洪旭光等热血青年的形象浮现于郭明辉的脑海中,逐渐清晰、成型,从而构思出关于信仰与青春、爱情与浪漫、奋斗与牺牲的革命故事。

 

  “多次深入采风,我对大别山革命历史非常熟悉,剧本写起来也非常有感情。”正是这份感情,让郭明辉将《立夏》的故事基调定位在“青春”和“爱情”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红色基因’的舞剧,容易让观众产生应景之作的想法。为了摆脱这种思维定势,要在其中加入更多青春的元素,让这出舞剧能征服年轻观众,延长作品的’演出寿命’。”

 

  当年根据大别山老区民歌《八段锦》曲调改编填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曾经是专门为苏维埃根据地新政权创作的歌曲,经过几十年从民间到殿堂从未间断的广泛传唱,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见证金寨老区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在采风中,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代表的皖西民歌,也“钻”入《立夏》主创团队的心里。

 

  磨

 

  “匠人精神”打造文艺精品

 

  “好作品是磨出来的!”业内人士对这句“行话”都深有体会。所谓“磨”就是反复推敲修改,使得作品更臻成熟,舞剧《立夏》自然也不例外。

 

  剧本初稿完成之后,主创团队先后两次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郭明辉又九易其稿,有时甚至为了几个字的调整,也要把剧本通改一遍,单是剧情简介就出了十余稿。

 

  剧本定稿之后,《立夏》的编导、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各部门,从不同角度“打磨”作品,确保自己负责的领域“逼近精品”。“一部剧要想得到95分,每一个部门和环节都要做到99分以上。如果有一个部门和环节掉下来,整个剧目就不及格了。”主创团队说,因此,《立夏》的“打磨”异常较真。

 

  作为舞台作品,舞剧以舞叙事,是舞蹈、音乐与戏剧等多重艺术的融合。而《立夏》的舞蹈又是多元化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现代舞、古典舞、芭蕾舞、安徽花鼓灯舞,对舞蹈的编排要求更为严苛。“《立夏》不仅要成为文艺经典,更要成为一个民族的经典。我们要为人民大众塑造映山红般的舞蹈艺术形象,让‘红色基因’深入血液、浸入心扉。”

 

  林映山、苏嫣红、洪旭光,三个灵魂人物,身份各异、性格迥然。竹林中,万片翠绿,他们跳跃、旋转、飞翔,或刚健洒脱的当代舞,或柔美浪漫的古典舞和芭蕾舞,或叛逆又温雅的当代舞——一遍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性格,舞蹈编导精妙编排,分别赐予这三个艺术形象风格鲜明的舞段,让他们在舞动间变得血肉丰满,深入人心。

 

  因为调皮不爱学习,16岁的徐兴民遵父命学起了电子琴,没想到在触碰键盘的一刹那,他就迷恋上了音乐。2016年,徐兴民受命担任舞剧《立夏》的作曲创作,给他的时间只有39天。为了全心全意创作,徐兴民索性搬进宿舍,和导演毗邻而居,白天一个排练一个创作,晚上两人再一起“碰”曲子。半个月左右,徐兴民没有出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胡子拉碴,通宵达旦创作,实在困了定个闹钟睡两个小时,醒了洗个澡继续工作。

 

  “《立夏》的作曲基调是现代、好听,我用年轻人的创作手法定制曲子走向,既富含现代、时尚元素,也融合了经典元素。”徐兴民说道。他还别具匠心地还通过交响手段,将大量的皖西民歌、庐剧音乐有机穿插,并将《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舞剧的重要音乐组成部分,注入合肥文艺工作者对红色经典的深厚情谊,打造出独特的、非常“安徽”的民族舞剧音乐。

 

  舞美设计采用了灵动变幻的景片表演。随着剧情变化,移动景片快速切换,时而为门、时而为墙、时而为充满束缚感的牢笼,简约唯美又具有鲜明强烈的符号感。四组八片景墙,最重达1000多斤,最少也有560斤,在幕后赋予它们“生命”的,是合肥市歌舞团的优秀声乐和器乐演员。

 

  揉

 

  用心用情刻画“舞剧人生”

 

  一部舞剧是否精彩,与演员的诠释息息相关。和主创团队的其他人一样,他们也用几乎苛刻的标准,用心刻画角色。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门大成,对演绎革命战士有股“执念”,《立夏》男一号“林映山”是他的“菜”。“林映山是充满着浪漫与激情的热血青年,同时也是一个有着革命理想与坚定信仰的人物形象,对我来说,在舞台上表现他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情。”接到角色,惊喜之余,如何拿捏、适度改变让门大成费了一番心思。

 

  生活中的李艳超恬静淡雅,可“走进”《立夏》,她又分明是刚烈明媚、敢爱敢恨的苏嫣红。戏里戏外,反差巨大,但毫不违和,造就这一奇迹的,是李艳超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刻画。“舞蹈演员饰演舞剧角色,重要的是调度方方面面的经验、感受、情绪,感知角色、进入角色。所以对待生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还要有意识的将各种情绪‘储存’在心中。”排练《立夏》时,李艳超的任务非常繁重,但是只要有空,她就会看书、话剧、纪录片、经典的影视作品等。“功夫在诗外,这种‘看’对我来说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滋养’,一定会在扮演角色时产生作用,甚至会迸发出让人惊喜的火花。”

 

  初接触“洪旭光”时,刘洋一直难以入戏,几经周折才找准定位。“洪旭光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少爷,而是比较倔甚至有些任性,他不会中规中矩地坐在那,而是有些随意雅痞地坐着。”“他在处理与父亲的矛盾时,内心是纠结挣扎的,想‘革’自家的命,但不想‘革’父亲的命……”刘洋一点点拿捏角色,“洪旭光”的形象也逐渐立体。艺术创作的“红色”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刘洋并不认可,“人性是丰富而复杂的,如果脱离人性去塑造角色,既无法让扮演者信服,也无法让观众相信。”他在剧中不断“揉搓”角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的深化中不断地“加料”,火候的恰到好处,让“洪旭光”在舞台上鲜明生动起来。

 

  除了三位主角之外,《立夏》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还有十几个,各具特色、各司其职。如何塑造人物,相互之间不“打架”并有力推动剧情,让舞蹈演员们耗费心思。

 

  富甲一方、攀附权贵却又胆小怕事,舞剧《立夏》中这个金寨县大财主“苏四方”,是由合肥市歌舞团舞蹈演员马浩饰演的。乍一看,这角色不难演绎,可当马浩把角色“掰开了、揉碎了”揣摩透彻,才发现并不容易,“苏四方胆小怕事,而女儿苏嫣红却性格刚烈,这种反差形成了很强的戏剧冲突性,演好很难。”尤其是其中一幕,苏四方不愿意女儿参加革命,又心疼女儿,不忍逼婚,最后只得下跪哀求女儿。仅仅几分钟的短暂表演,马浩却花费了很多功夫来分析研究,参考大量影视作品,反复琢磨,终于找到方向。

  戴着太阳镜、留着山羊胡、身着长衫大褂、手拿“算”字招牌,《立夏》中的“算命先生”让人印象深刻,他是由合肥市歌舞团舞蹈演员王翔扮演的。王翔是第一次出演舞剧,对戏剧表演颇感吃力,拿到角色后反复拿捏。有时,为了一个掐指算命的申请,他就能揣摩数十遍,一遍遍观看自己的表演录像,寻找不足之处,再请编导组提意见。渐渐地,王翔终于能够融入到人物中,感知角色的人物特征。

 

  在主创团队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匠心打造中,合肥市首部原创舞剧《立夏》,终于从键盘“走”上舞台,激情上演。那青春、纯真、昂扬振奋的热烈基调,是先辈们奋战在烽火连天岁月里的血色生涯,也是合肥市文艺创作者用心、用情、用信仰铸造的“立夏之魂”。《立夏》不仅填补了合肥舞剧史的空白,更将合肥文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为地域文化开掘、文艺创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变

 

  《立夏》破茧成蝶“舞动”中国

 

  《立夏》成功了!

 

  2017年4月24日,2017中国(合肥)演出交易会在合肥开幕,2000余名宾朋云集合肥,共襄这一国内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交易会。作为开幕式剧目,《立夏》获得满堂喝彩,人们称赞《立夏》“是一部生命与信仰的革命史诗、一部爱情与浪漫的青春赞歌,更是一部唤醒与振奋的时代春雷。”连“挑剔”的全球演出商也被《立夏》“征服”,上海文化广场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先后发出演出邀请,云南省把该剧评为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扶持剧目,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要把该剧推向世界。

 

  当年10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舞剧《立夏》扬帆远航,拉开了全国巡演大幕。在北京、在上海,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的层次结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多彩多姿的舞蹈语汇,收获了大都市观众的如潮好评。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观看演出之后,给予了“选材重大,作品有基础,演员有激情”的评价。

 

  随后,舞剧《立夏》交出了更为亮眼的“成绩单”:入选安徽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4-2017年)优秀作品,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赞扬也是压力!”合肥市文艺创作者们并没有陶醉于眼前的成功,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塑造经典”永远在路上。首演之后,他们不断让观众“挑毛病”,请专家、学者提意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磨”。2018年仲夏之夜,经过大刀阔斧改版的新《立夏》再度“怒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更为精美的舞剧。

 

  原版《立夏》中的徽州墙被“搬”走,仅保留经典的、可在舞台上自由升降的软景。剧中人物少了、情节支线减了,但是舞段却增加了,舞蹈演员不再只是完成“规定动作”,他们的肢体语言、舞蹈节奏,甚至脸上的微表情更丰富了。

 

  “我们对2017版《立夏》进行修改、提升时,想把舞台从舞美还给舞蹈,让剧情更凝练、结构更完整、脉络更清晰、冲突更激烈、舞段更丰富,让动作打动人心。”2018版《立夏》执行导演刘洋说。鉴于此,虽然原先的舞美广受赞誉,但是由于太“抢镜”,甚至常阻断剧情,被主创团队狠心“砍”掉,“我们希望观众在酣畅淋漓地观看该剧后,能为情节所打动,被人物所感染,而不仅仅被舞美所吸引。”

 

  “说实话,一路改下来,很难很难,要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但是大家都咬紧牙关没放弃,为什么?就是为了让《立夏》的意义不仅仅止步于‘合肥市的首部原创舞剧’,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精品力作。”沈荣峰说道。

 

  8月7日-8日,新版舞剧《立夏》将在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演出,并由此开启全国巡演的大幕。这是《立夏》的荣誉,也是合肥人的骄傲。

 

  然而,合肥市文艺创作者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们正筹划拿《立夏》申报今年的中国荷花奖舞蹈大赛舞剧、舞蹈诗比赛,“这是国内舞剧最高规格的‘竞技场’,我们想接受更高的检验!”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