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场聚焦实战能力提升、衔接校园与社会的“赋能企业与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系列公益活动在合肥城市学院成功举办。活动由合肥城市学院、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联合打造,以“实战赋能学术,共建共育人才”为核心,通过四场特色课程培训和四场辩论比赛两个版块,将行业一线经验与高校学术培养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起“学用转化”的实践桥梁,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响应。
 
 

       四场实战课程和辩论比赛落地,精准对接成长需求
 
       本次系列公益活动紧扣大学生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与高校学者联袂授课、辅导,内容兼具实用性与针对性。
 
       新闻写作实务:笔耕不辍练真功。课程由资深媒体人、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理事戴先鼎主讲,聚焦校园新闻、活动通讯、学术动态等高频写作场景,从“选题策划、结构搭建、语言锤炼”三大维度拆解写作技巧。讲师结合自身从业案例,剖析新闻写作中的常见误区,通过“现场命题写作 + 即时点评修改”的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出彩”的写作逻辑,提升文字表达的精准度与传播力。
 
       项目路演实训:演练赋能创业梦。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常务副会长宋磊以“创新创业大赛路演的准备与临场发挥”为主题,围绕大学生创业计划、学科竞赛项目展示等场景,系统讲解路演的商业逻辑梳理、PPT可视化设计、现场表达技巧等核心内容,设置提问互动,针对学生展示中的逻辑漏洞、表达短板给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学会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表达传递项目价值,为未来创业或竞赛积累实战经验。
 
       TED演讲技巧:以声传情达心意。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闫劲铎聚焦“故事化表达”核心,从“主题提炼、情感共鸣、肢体语言配合”三个层面,拆解TED演讲的魅力密码。讲师通过经典演讲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经历中的闪光点,学习“用故事代替说教”的表达方法,并组织学生上台进行短时间演讲实践,现场指导语气语调控制、眼神交流技巧,帮助学生打破表达胆怯,提升公众演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辩论赛实战指南:思辨交锋练口才。安徽大学教授、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顾问徐华以“逻辑与技巧,辩论中的思维与合作”为主题,结合高校辩论赛经典赛事案例,系统讲解辩论的立论技巧、驳论方法、自由辩论应对策略,以及团队协作中的分工配合要点。课程中,徐教授通过“模拟辩题讨论 + 攻防演练”,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精准捕捉对方逻辑漏洞,在思辨交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语言应变能力。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实战交锋中强表达练思辨。“激扬青春,才思竞鸣”2025 辩论赛四场总决赛在合肥城市学院大礼堂成功举办。徐华教授作为评委会主席做总结点评,学会老师李斌、程舒、戴先鼎、尹理军、桂尚汮担任辩论赛评委,学会特聘讲师王晨晨担任辩论赛主席。大学生们分别围绕“天赋大于努力&努力大于天赋” 、“当今社会,人才的专业深度比综合素养更重要&人才的综合素养比专业深度更重要”、“创业过程中,人才更为关键&资金更为关键”、“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爱难”展开激烈交锋。赛场上,双方辩手立足论点,唇枪舌剑,立论层次分明,驳论精准有力,自由辩论中又快速捕捉漏洞和构建防御,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思辨盛宴。

 

 
       以共建破壁垒,以实战赋新能
 
       本次“赋能企业与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系列公益活动具有明确的初衷与深远的意义。从活动目的来看,旨在打破高校课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壁垒——高校侧重学术理论培养,而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与实战经验,二者携手实现了“理论 + 实践”的优势互补,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活动意义而言,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通过引入社会组织的优质师资与实战资源,丰富了高校的课程体系,让学术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对于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而言,这是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专业优势的生动实践,为学会服务社会、赋能高校学子搭建了重要平台;对学生来说,课程弥补了传统课堂在实战技能培养上的不足,不仅提升了写作、演讲、思辨、路演等核心能力,更拓宽了学术视野与职业发展思路,为未来参与学术交流、求职就业、创业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长效共建启新程,协同育人谱新篇
 
       此次系列公益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一次短期的技能培训,更标志着合肥城市学院和合肥市演讲与口才学会“校社共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正式落地。双方表示,未来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进一步深化合作,围绕更多实战技能主题开发系列课程,搭建长效化、常态化的共建平台。
 
       据悉,后续双方还将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战竞技中巩固所学、提升能力。这种“高校搭台、社会组织赋能、学生受益”的共建模式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也为社会组织参与教育事业、服务高校学子成长探索了新路径,最终将助力培养更多“学术扎实、技能过硬、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高质量与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形服务。
责任编辑: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