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速融入全球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在省会城市中,合肥历来是平静的,却是不甘平淡的;一直是低调的,却是不失格调的;是“小字辈”的,却是胸怀“大梦想”的。但一直以来,东有南京,西有武汉,合肥成为两大城市之间落寞的“发展塌陷区”。多年来,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却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作为一个地理上属于华东的中部城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又非“中心”。合肥想搭上长三角的战略雄心,一直难以施展。2008年开通的合宁高速铁路,为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通车后让合肥1小时到达南京、3小时到达上海,具备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 2009年、2015年先后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则进一步使合肥从“铁路盲肠”一跃成为“十字交叉”的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2017年底,合肥高铁枢纽总图获批。根据方案,合肥铁路最终将形成衔接南京、杭州、福州、西安、新沂等9个方向,商合杭、合新高铁、合巢马城际等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按照批复意见,合肥铁路枢纽定位为国内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 今年4月10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机车长笛,G24次“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入合肥南站。这是复兴号首次经合肥南站进京,时速最高达350千米/小时。2018年4月10日,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注定被载入史册。 “搭上‘高铁时代’的快车,合肥由‘不东不西’转变为‘左右逢源’,区位优势真正体现了出来。”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说。随交通干线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助推“工业立市”“创新战略”如虎添翼——合肥发展的“堵点”,通了。 融入长三角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合肥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定位合肥为Ⅰ型大城市、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上的节点城市。 根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且“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承担着当好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带动全流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此定位下,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其中“五圈”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在安徽建省后的300多年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中心城市。而合肥基础设施和自身实力的提升,已经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使得安徽全省的发展有了“中心支点”。在整个安徽乃至华东区域,合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得以显现,长期外流的各类资源开始“回流”,在合肥聚集、发展。 一扇通往更高层级的“机会之门”,已为合肥敞开。未来,合肥将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合肥处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位置上面,既要借力东部,又要携手中部,共同发展,做到“左右逢源”。26个城市“建群”发展,长三角已经吹响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城市群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正在逐渐夯实基础。 通江达海八大开放平台秀精彩 水上能通江达海,航空港振翅试飞。 2016年8月,首批泰国进口2吨水果进境开检,结束了安徽没有进境指定口岸的历史,开启了合肥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同年12月11日晚8:00,自智利进口的满载62吨车厘子和蓝莓的水果包机顺利抵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拉开安徽省包机进口水果序幕。 在合肥水运港国际集装箱综合码头,每天码头上集装箱货物运输不停歇,越来越多的“合肥制造”产品经水运通江达海,奔向国内和国际市场。2017年,合肥水运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6.4万标箱、增长31.3%。口岸联检单位正式入驻,还引进马士基等10家国际排名前15位的外贸干线船公司,围绕港口开展相关船代、货代和物流业务的公司近80家。 今年4月18日,满载着太阳能电池板、液晶显示屏、轻纺产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缓缓发出。这是合肥始发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第93列。 “合新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逐年提升,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品牌。据统计,2017年“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保持稳定运行,共计发运70列,货值43.08亿元。这条“钢铁驼队”今年将加密运行。 在立足长三角后,合肥正全面融入全球开放体系,对标世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着力提升竞争合作水平。 去年以来,“四港三区一中心”八大对外开放平台秀出新精彩,集水陆空铁及跨境电商为一体的立体化对外开放承载体系持续优化,让今日合肥具备了对外开放的“高速”通道。据合肥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合肥市对外贸易继续争先进位,实现外贸总值1320.6亿元,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二位。 与世界对标融入全球开放体系 在合肥出口加工区内的联宝(合肥)产业基地,整齐划一的厂房望不到头。在加工区内,联宝(合肥)产业基地投产四年多的时间,即成长为合肥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成为我省最大的进出口企业。其产品销往全球5大区域、13个分区、126个国家。现在,全球每销售8台电脑,就有1台是合肥联宝制造。 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的合肥,“朋友圈”日渐扩容。目前,合肥市制造业、商贸类企业已经延伸到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涉及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新加坡、泰国、以色列、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外经承包类企业除集中在非洲等传统市场外,逐步向东盟地区扩展。 企业“走出去”,既利用了国际资源、开拓了国际市场,又融入了国际产业、对接了国际营商环境;既输出了合肥的资本和产能,又扩大了合肥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开明开放”的城市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纷至沓来。去年,外商直接投资达30.2亿美元、增长7.5%,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28家、增长34.1%;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3家,截至年底在肥投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3家。 未来,合肥市还将系统提升八大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航空枢纽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国一流的跨境贸易电商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积极争创以合肥为主片区的中国(安徽)自贸区。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