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伤”眼睛,一旦发展为糖尿病,什么时候治合适?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致盲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控制情况有关,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确诊糖尿病后5~9年,约10%发生视网膜病变;15后,约50%发生视网膜病变;25年后,80%~90%发生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致盲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控制情况有关,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确诊糖尿病后5~9年,约10%发生视网膜病变;15后,约50%发生视网膜病变;25年后,80%~90%发生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进行性发展的,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预防及干预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伤”眼睛的真相 糖尿病是如何导致视力下降的? 长期高血糖会破坏滋养视网膜的微小血管, 导致血管漏水, 这被称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液体从血管中流出,进入视网膜组织,导致视网膜变厚,视力模糊和下降。 此外,旧的血管因高血糖受损,新的血管疯狂生长,当出现新血管形成时,此时称为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破裂和流血,导致疤痕组织,疤痕组织会在眼睛的后壁上聚集,拉伸视网膜,最终将其与眼睛后部分离。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严重的情况,被称为视网膜脱离,它既可以突然发生,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发生。 一、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眼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不可逆性,因此一旦发展为糖尿病,就应该关注眼睛健康,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一般来说,在糖尿病早期,即使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也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应该每年复查数次,检查内容包括视力、结膜、虹膜、晶状体及眼底,以便早期发现有无异常。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尽快进行眼科治疗 1、视力下降:如果发现视力逐渐下降,尤其是短期内明显下降,应立即就医。 ![]() 2、视物变形:看东西出现扭曲、变形等情况,可能是黄斑病变的表现,需及时治疗。 ![]() 3、眼前黑影飘动:可能是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病变引起,要尽快检查治疗。 4、视野缺损:眼睛的部分视野出现缺失,提示可能有严重的眼部病变。 ![]() 5、眼红、眼痛: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可能是由于眼部炎症、青光眼等原因引起的,需要进行眼科检查以确诊。 ![]()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眼睛变化,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以保护眼睛视力和黄斑等重要结构。 多管齐下,防止视力丧失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1.控制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原则上应首先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对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促进逆转的作用,而长期控制血糖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2.使用药物。 3.激光方式。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了解和正确认识眼底激光,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危害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样才会使您的视力免遭损害。 4.手术解决。当玻璃体大量积血或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眼内积血,将牵拉的视网膜松解复位。 5.控制血压、血脂。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血脂长期持续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的一些病理改变,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6.预防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早、进展快,是影响患者视力的重要因素。预防脱水、外出戴深色眼镜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害、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白内障的发生。定期到医院复查,严重者可行白内障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得了糖尿病,及早防失明,应该成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准则,如果待到视力明显受损时再采取措施,则为时过晚,并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责任编辑: 许吴百
|
文章导航条
安徽生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生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51-5666225 邮箱:hftogo@ah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