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复兴,文化为魂。然而,文化就像一颗颗散落遍地的珍珠,只有找到一根线“串”起来,才会变成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如何“串”,怎么“并联”?

 

  在芜湖路街道辖区范围内,全长近四公里的桐城路串起了颗颗“明珠”,古今文化风貌同存。它们,又会带来哪些不同的体验?且跟随记者的笔触,前去感受一番。

 

  [古韵]姜夔文园将重现赤阑桥文化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南宋一代词宗姜夔的这首诗《送范仲讷往合肥》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这位词人与合肥古城非同寻常的缘分。

 

  提及包河老城的文化,必定与之难分——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那座桥,就是赤阑桥,距今已1200多年的历史。

 

  如今,在推进老城复兴的过程中,为了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芜湖路街道对赤阑桥提出了新的设想——建设姜夔文园。

 

  根据规划,姜夔文园项目实施面积约1.62公顷,整体布局呈带状分布,将银河巷通过改造作为文园主题景区,同时把姜夔文化融入银河公园(桐城路桥/赤阑桥以东),景观文化相互融合。目前,已完成立项、方案论证、设计等工作。

 

  跨过赤阑桥,沿着桐城路往北走,就来到了曙光社区桐江小区,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幅巨大的浮雕墙,气势恢宏。这里,也蕴藏着庐州古事——最负盛名的“古庐阳三贤”: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

 

  据悉,桐江小区大部分居民都是元代名臣余阙的后代,他们优良的家风,一脉相承的孝义,与芜湖路街道打造的“孝”文化相契合。

 

  [今风]广电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启航

 

  不仅能够感受到千年古韵,桐城路上,巷陌深深,还能感受到包河老城的今日风采。“童伢小市”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在曙宏新村小区路段,以前污水横流的大排档不见了,200米的街区装饰一新,取而代之的是全省首家婴童用品特色街区“童伢小市”。

 

  “依托省立儿童医院、周边幼儿园等资源,引入婴童用品商户,如今这里已经变成环境整洁、充满童趣的特色街区。”芜湖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事实上,在老城复兴的推进中,沿着桐城路,此前包河区就已经成功创新并打造多条示范街区,形成巷陌文化。看,从曾经的废旧物品回收点到如今的小资人文集聚地,中隐于市已经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隐”字文化继续书写,曙光南路,一条不到50米的小巷,将打造“小隐于野”。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在桐城南路355号,安徽广电文创产业园正式启航。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