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的职业生涯比作一段长途旅行,每一站代表一个不同的职业。大多数人会在中途的很多站点下车再上车,稍微长情一点的人,停靠的站点会相对少一些,只有极少数人能只选择一个站点停靠,除非她真的很热爱那个职业。旁人很难想象几十年守在一个岗位上耕耘的辛勤,但对朱美玲教授来说,眼科医生不只是她的职业,更是她全部的生活。

 

  抉择:成为一个好医生还是一个好母亲

 

  1969年,朱美玲教授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同年毕业的学子大都选择了临床四大科,眼科是不被看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朱美玲教授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她说她喜欢眼科,眼科可以解决别人的痛苦。正如诗人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道:“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朱美玲教授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从业40余年,她没有一天离开过眼科。

 

  90年代初,安医的医疗水平十分落后,整个眼科中心只有一台显微镜。朱美玲教授任眼科主任后,在她的主导下眼科科室逐步组建发展起来,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器械。1997年,朱美玲教授带领安医眼科获《第一批全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她也是省内率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及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手术等新技术的人。可以说,朱教授把她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眼科。

  

图片6.png

 

 

  在患者心中,朱美玲教授是医术超群、德医双馨的好医生。但作为一名女性,她也是妻子和母亲。或许是自古以来角色分工问题,女性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是要回归家庭。当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患者身上时,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家庭、照顾孩子。谈及丈夫和子女,朱美玲教授表示她有很多遗憾,很多愧疚。她说:“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发烧,我下了手术台才去接她,我跑了几里路,紧赶慢赶地赶到幼儿园,别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我看着我女儿站在那,裤子都尿湿了。我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只能望着我女儿掉眼泪。”

 

  当肩上的多重身份发生矛盾时,朱美玲教授始终不曾动摇过,她想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尽管在这条路上,她牺牲了太多。医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朱美玲教授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病房、门诊、家”,“家、病房、门诊”。她甚至没有时间去照顾女儿,更没有时间去发展业余爱好,看病救人便是她全部的生活。

 

  初衷:做为病人服务的好医生,办为病人服务的好医院

 

  在眼科领域,朱美玲教授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2002年,她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眼表病、角膜病、角膜移植、白内障、等有较深入的研究。90年代初,安徽省角膜病人特别多,因为医疗水平限制,前来安医治病的人只能无功而返。朱美玲教授不忍心看着这些角膜病人失去希望,94年,她坚定地把显微角膜移植术发展起来。在器械不足的情况下,朱美玲教授常常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精细的器具。经她手治疗的角膜病人有几百例,好些人都是在几乎失明的状态下重燃了生的希望。

  

图片7.png

 

 

  有一位安徽大学的教授,前来求医的时候双目失明。作为一个老师,突然离开讲台的感觉无人能体会。患者极度的沮丧,精神状态十分不好,患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朱美玲教授身上。朱美玲教授为患者进行了白内障晶体移植术,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0.8,重新站上了讲台。后来,这位老师托人找到了朱美玲教授的家,给朱教授带去了一块布,让朱教授做衣服穿。因为所有的患者都知道朱教授不收礼,只好用如此纯朴又不失心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还有一位患者,他的身份很特殊。朱美玲教授为他治病时,并不知道他是省人大副主任。这位患者在广州、上海等大医院都看过,后来经人推荐找到朱美玲教授。患者的一只眼睛动过手术后失明了,另一只眼睛也开始出现问题。朱教授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成功地保住了患者的另一只眼睛。很久之后,朱教授收到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的两行字:“谢谢你,你不光治好了我的眼睛,更是我的救命恩人。如果我瞎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正是明白眼科病人的痛苦,朱美玲教授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坚守到今天,退休之后,还和陈林义教授、刘广进教授创办了合肥名人眼科医院。她的初衷很简单:做为病人服务的好医生,办为病人服务的好医院。她对医院未来的期许也很简单:希望一手创办的名人眼科医院越来越好,救助更多的眼科疾病患者。

 

  传承:桃李满天下,延续光明路

 

  这些年,朱美玲教授带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子,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眼科领域继续奋斗下去,铺就患者的光明之路。朱教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学子遍布全国各地,都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她举办了12期全省眼科医师进修班,主办全省及全国性的眼科学术会议20余次,为全省眼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明白自己终有一天无法站上手术台,所以要将这些先进的技术传承下去,延续患者的光明之路。

 

  2017年2月24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在长沙展开,朱美玲教授当选为角膜病分委会委员。谈起这项荣誉,她说:“活到我这个年纪,很多东西都不在乎了。之所以参选了这样一个奖项,是想把这个名额留给名人眼科医院。我希望这些年轻的医生尽快成长,尽快从我手中接过眼科的接力棒。”

  

图片8.png

 

  朱美玲教授 (后排左四)与其他角膜病分委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朱美玲教授对自己所有学生的希冀。她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眼科界人才,也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许多人。

 

  专家介绍

 

  

图片10.jpg

 

 

  姓名:朱美玲 业务院长

  职务: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安徽省防盲指导组副组长,

  安徽省激光医学会前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眼科学会常委,

  《眼科新进展》、《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编委;

  安徽省干部医疗保健会诊专家,

  安徽省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

  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现任合肥名人眼科医院业务院长。

 

  从事眼科专业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擅长眼科疑难杂病的诊断、治疗及高难度手术,在省内率先开展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及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治愈患者数10万余例。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合著)2部,《眼科急症手册》及《眼科诊疗规范》。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的《眼表重建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举办了12期全省眼科医师进修班,主办全省及全国性的眼科学术会议20余次,为全省眼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多次组织医疗队深入革命老区及贫困地区开展防盲致盲工作,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 a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