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之下,广大民众积极采取居家隔离、减少外出等方式,其中不乏患有房颤等心血管慢性病的患者。房颤患者疾病突发率远高于常人,需要做好预防。那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期间,房颤患者要如何预防疾病突发,进行疾病管理呢?
 

6月6日,第10个中国房颤日之际,安徽省房颤中心围绕“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主题,通过一系列的义诊、患教等活动,提醒房颤患者及公众提防疫期间不要忽视房颤,规范抗凝降低卒中风险。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严激教授。
 

正确认识房颤,规范抗凝治疗
 

严激教授提到,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它虽然不会立刻致死,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引发的最主要危险是卒中及心衰。随着年龄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因此要早预防、早治疗。
 

 
 

现阶段,我国治疗房颤的主要方式有微创手术及药物治疗。据介绍,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有两大类,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例如利伐沙班等)。作为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需要患者定期强制监测国际化标准值INR,而且抗凝强度容易受到多种药物及食物的影响。“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受限制因素较少。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患者经常去医院检测,患者可以一次性拿取3个月的药量,每天口服一至两次,配合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等其他方式,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抗凝治疗效果,这也是房颤中心大力推动的抗凝治疗方式。除此之外,现在还有新建的‘互联网医院’,能够网上为患者配送药物。” 严激教授谈道。
 

严激教授强调,房颤患者除了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保持药物的连续性外,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饮食,每天适量运动,尽量不熬夜,维持情绪稳定,这些都有助于避免房颤的诱发因素。普通群众也应注意自身血压、血糖、血脂的数值,各项都达标,自然可以有效防治疾病发生。”
 

打通基层医疗枢纽,完善房颤诊治体系
 

除了通过宣教活动帮助患者规范治疗,房颤中心也在持续构筑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将房颤管理扎根基层,助推规范治疗。安徽省房颤中心在2019年4月成立省级联盟之后,一直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紧密合作与互动。
 


 

疏通基层房颤诊治枢纽是构筑房颤诊治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访学习、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上级医院可以为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同时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帮助基层医生提升对房颤相关疾病的认知、诊疗及专科管理能力,做好房颤防治宣教,让基层患者可以就近获得及时规范的诊疗。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形成联动后,可以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形成有效的双向渠道。


“房颤诊治体系的完善可以为患者提供更规范化的治疗,用更好的药物介入外科手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不同的阶段提供更适宜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严激教授谈到。


据了解,通过6年的推进,目前安徽省房颤中心认证单位已有34家,房颤中心建设单位13家。
 

严激教授表示:“构建房颤诊治体系会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便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公众的房颤知识宣教。房颤知识宣教活动应该是一个持续、深入、细化的过程,新药、新的治疗方式需要积极、规范推广,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对房颤有正确的认知,做到‘革命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子’。”

 

责任编辑: 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