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获颁5G牌照 打造5G精品网络 推进“5G+”计划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摘要: 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同时批准中国移动将包括语音、数据、移动物联网相关业务在内的全部“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LTE FDD)”经营范围扩大至全国。
![]() ![]() 中国移动杨杰董事长在5G发牌仪式上表示,工信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颁发“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我国信息通信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也有利于中国移动推进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移动坚决拥护,也衷心感谢上级部门一直以来的大力指导和支持!获得5G经营许可后,中国移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发改委、工信部等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切实履行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打造高质量高品质5G精品网络,大力推进“5G+”计划,加强与国内外产业伙伴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全面推动5G产业发展壮大,推动5G在更广范围、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在完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 TD-SCDMA发展重任、推动我国主导的4G TD-LTE实现全球规模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在全球通信领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早在2012年就启动5G研发,围绕5G场景需求定义、核心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产业生态构建,应用业务创新开展了大量工作,已成为5G发展的“主力军”,为5G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参与5G标准制定,成为5G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移动牵头完成《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编制,提出的8大5G关键性能和效率指标被ITU采纳、成为全球共识,是我国首次牵头制定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需求。在ITU、3GPP中牵头32个关键标准项目,在全球电信运营企业中排名首位。累计提交标准提案2700余篇,在全球电信运营企业中网络领域提案数排名第一、无线领域提案数排名第二,申请5G专利超1000项。由中国移动牵头的5G网络架构标准成为首次由中国公司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国移动技术专家在ITU、3GPP等国际组织机构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有效提升了我国在5G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5G产业引导,推动我国力推的中频段5G产业成为国际主流。中国移动充分发挥在全球信息通信业的影响力,推动我国在中频段5G产业方面形成优势。最早带动产业开展5G最核心技术之一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研发,使中频段5G基站成熟时间提早一年。发起设立5G创新产业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已募集多家基金参与,聚焦重点应用领域,引导中频段5G产业生态加速成熟。启动“中国移动5G终端先行者计划”,联合产业推出了十余款5G手机和数据终端,预计年内将推出超过30款,并逐步推动终端价格下降。 三是推进5G规模试验,保障我国5G网络建设保持全球领先位置。在杭州、广州、上海、武汉、苏州5城市启动5G网络规模试验,整合全球端到端产业力量,建立业界最全面最严格的测试体系,为打造高质量5G精品网络夯实了基础。在北京、重庆、天津、深圳、雄安等12个城市开展5G业务示范试验网建设,围绕移动远程医疗、云端机器人、智慧工厂、智慧校园、智能电网、高清云游戏等31个应用场景开展5G业务示范。 四是探索5G应用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5G新生态。中国移动面向全球成立5G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已建立22个开放实验室,汇聚超500家成员,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融合创新平台。在雄安、成都、上海成立三大产业研究院,深化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强合作,聚焦9大垂直行业领域,形成创新应用方案及端到端解决方案,并已落地开展应用合作试点。积极探索在视频娱乐、远程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领域提供民生信息服务,让信息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 责任编辑: 王十三
|
文章导航条
安徽生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生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51-5666225 邮箱:hftogo@ah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