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让合肥“颜值”高“气质”佳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全域打造美丽合肥,不断提升合肥的颜值、气质。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合肥呼之欲出。
高位推动
构筑环境保护新格局
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持对重大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谋划、研究、推动,环保责任层层传导,压紧压实,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在2018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下达年度工作任务。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在合肥全面形成。
绿色政绩成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我市在2017年度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将绿色发展类指标分值由14分提高到25分,比重由7%提高到12.5%,有效引导了各地各部门将更多精力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制定出台的《合肥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拟提拔任用干部征求环保部门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重点,合肥瞄准重点、攻坚克难,切实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赢得群众拍手称赞。目前,55项任务已完成42项,转办的78件信访件已办结46件。
全面出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王建沟,渠内水清见底,两岸草木葱茏,清水绿岸相映成趣。这条由北向南流向派河的小河流,全长2.5公里,曾经河面遍布垃圾、脏臭不已。河道清淤、新建堤防、改造管网、种植绿化……去年以来,在实施治理工程基础上,通过推行河长制,王建沟有了责任人、守护者,“臭水沟”也逐渐回归“清水流”。
据了解,我市城市建成区包括王建沟在内的4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实现“初见成效”目标。
黑臭水体整治只是合肥攻坚克难,打好碧水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基础上,合肥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还巢湖以宁静、和谐、美丽。目前,《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送审稿)》已编制完成,环巢湖综合治理三、四、五期完成投资27.45亿元。为了让合肥的河道一年更比一年清,合肥持续加大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水体污染整治力度,快速推进1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基本建成70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
常态长效,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1~6月,全市空气优良天数为116天,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30天。越来越多的蓝天得益于合肥持续实施蓝天行动,扎实开展餐饮油烟、扬尘等十大专项整治。以餐饮油烟整治为例,今年共关闭1342户露天烧烤和住宅餐饮经营户,商住楼内8768户餐饮经营户已治理4489户,计划年底前全部治理完成。与此同时,我市围绕“推进土壤污染详查、土壤环境管理、土壤污染修复、重金属防控、固体废物整治”等“五推”开展净土持久战,有力促进了环境治理的改善。
精雕细刻
彰显合肥发展“绿底色”
绿色正在成为合肥发展最靓丽的底色。一年多来,林长制改革在合肥落地生根,让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目前,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设置公示牌968个,落实护林员2054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同时,我市在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江淮分水岭等重点生态区域,谋划确定市县两级重点项目209个、三年投资超过100亿元。
一年多来,合肥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全面发力林长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造林面积大幅增加,截至上半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7.67万亩,是省下达任务的191.7%,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99.5公里。据市林园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起草《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快实施五绿工程的意见》,在全面总结我市先行先试经验的基础上,将林长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城镇园林绿化提质提品,刷新城市“颜值”。在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期间,街头巷尾的缤纷花境如一道靓丽的风景,迎接四海宾朋。为打造花样园林,上半年,全市共完成花境建设356处,面积7.2万平方米。启动推进三十岗郊野公园等“十大公园”、建设巢湖半岛等环巢湖“十大湿地公园”……上半年,合肥已完成年度园林绿化建设项目88个,投资20.5亿元,绿化面积1001万平方米,市民“抬头见绿,出门即景”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