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化中,

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

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

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

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每个塔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瞭望着千年的沧桑变幻……

 

 

  

  在安徽,最古老的塔是无为黄金塔,最高的塔是安庆迎江寺振风塔,最小的楼阁式古塔是利辛纪家塔,最有价值的塔是广教寺双塔,最雄伟的塔则是泾县大观塔。而徽州古塔,虽历经沧桑,目前仍有19座屹立在古老的土地上。

 

  当然,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塔都消失了,我们只能从文献上去找寻它们的影子。而今天,小爱就要带你,去看看安徽的这些古塔!

 

芜湖中江塔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 

 

 

(1908年老照片)

  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

 

 

 

  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该处的小塔就成了长江、青弋江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也是船只进入芜湖的航标。

 

无为黄金塔 

 

  黄金塔位于芜湖市市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僧登公开建,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黄金塔为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形建筑,实际为12个等边形砖塔,因为四围涂有一层金粉而得名。

 

  

  

  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黄金塔建筑。

  

  

 

  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现西河)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个古塔。

  

 

  

  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的损毁开裂,草木丛生。

  

繁昌马仁寺塔

 

  

  马仁寺石塔,或简称马仁石塔,位于芜湖市繁昌县马仁奇峰风景区(长江南岸),坐落在马仁寺外的竹林里。为当代新立塔。塔六角七级,密檐式。详情待考。

  

  马仁寺坐落在自然风光绝佳,人文蕴藏丰厚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马仁山。为大德高士王翀霄于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所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与建于宋代的乌霞寺(又称乌霞洞,处于马仁山龙首峰南)遥遥相对,素有“南洞北寺”之称。

繁昌板子矶镇风塔

年代:明万历四十年;

  

形制特点: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

  

现状:残存两层

  

  

  板子矶镇风塔,现也称明塔,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城西北二十五公里荻港镇江中板子矶顶。 

 

 

  塔为明万历四十年知县邓一儒为镇魔降妖建造。塔系青砖砌成,原为六面七级(一说五级)楼阁式,现存最底下两层,共四门三额,残高9.6米。塔中间开裂。“砥柱大观”残毁厉害,上面长满枯草和藤蔓。登塔楼梯狭窄陡峭,塔二层上墙上有一些浮屠砖雕。现存三额:一曰砥柱大观,一曰天峰耸秀,一曰学海回澜。内部雕塑主要为佛教人物,集科学、宗教和艺术价值于一身。

  

 

  关于板子矶

 

  

  又名鹊起矶,人称“长江二十四矶之首”,《中国名胜词典》称它“惊险异常,为大江上下之要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板子矶兀立江中,既有嵯峨巨石,又得汹涌江流,古塔、碑碣、炮台、土垒掩映于修竹银杏之中,真是山水相依,人文悠然。

 

歙县长庆寺塔

 

  

  长庆寺塔,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此处原有10座寺庙,其中长庆寺旁有一塔,即长庆寺塔。今寺毁塔存,称十寺塔。该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

  

文昌塔

   

  旌德文昌塔倡导的,是一种对文风昌盛的愿望。据《史记天官书》称,文昌星主管天下士子的功名与福禄,修建文昌塔,是希冀公卿蝉联,人文表著。

  

  

  文昌塔位于旌德县城中心,周边有民居环绕。塔的外围有一圈粉墙黛瓦,正门上方刻有“淳水清风”四个字。

  

  据了解,文昌塔的塔基是文昌阁旧址,文昌阁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旌德知县李调元修建。因年久失修颓败雍正年间被拆除。文昌阁拆除后,“遂觉玉屏高逼学西,而翼方愈以平衡矣。”意思是文昌阁旁边的文庙东向太空,西向的玉屏山强逼而来,这种风水和环境显然对文庙不利。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在原文昌阁的基地上垒石筑基,兴建文昌塔。

  

  关于文昌塔的修建,还有一种说法。由于旌德地形像“乌龟出洞”,如果让龟出走就会带走文运和财气;又由于县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状似火的梓山,导致城里经常失火,为了“定龟”和“镇火”,于是在清乾隆八年,特地修建此塔。

  

  站在塔底,放眼望去,整座塔共5层,高约30米,第一层高于其他几层。文昌塔塔基用花岗岩石垒砌,墙壁以白灰粉刷,塔顶是八角攒尖式,每角端饰以鳌鱼,悬挂铜铃。

  

景德寺塔

  

  

  景德寺始建于晋,初名永安寺,唐初改名大元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寺,明正统年间复开元之名,当时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宣城作幕僚时,流连宣城山水名胜之间,特别对开元寺情有独钟,写下了《题宣州开元寺》。另还留有《开元寺水阁》、《开元寺》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与宣城沈懋学、梅鼎祚律交往至深,到宣城和沈、梅游唱宣城胜景,留下《开元寺浮图》一诗。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把开元寺作为他的营盘,堂堂的圣地,竟然也刀光剑影,号角争鸣。清咸丰十年(1860),这座古寺只剩下地藏殿、铁佛殿和高耸的宝塔。后来,寺庙全部拆除,仅存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现位于宣城市城内老十字街。现存西南两面,塔身壁面开券门,门两旁做灯龛,各层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样。塔内部结构为空筒式,每层装有楼板。

  

南陵文风塔(已毁) 

  

  文风塔,原立于芜湖市南陵县城关市桥河西岸。为宋代古塔,于1956年拆毁。

 

  

  

年代:宋哲宗元祐年间;

  

形制特点: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3米;

  

  现状:1956年拆毁

  

相关资料

  

  这座古代南陵地标式建筑与蒲桥铺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南陵民间传说,此塔是三里店河西王家独建,王氏名孟,字希圣,别号前溪,是宦富之后,孟公克勤克俭,铢集寸累,家道大振,资甲乡闾。王氏族谱记载,孟性好急公乐善,修桥修路,修筑城墙及迁建文庙等,无不出资以助,并独资修“文风塔”,以壮形势,而镇文风。

 

南陵文风塔史志 

 

  明万历十一年(1583)又修葺一次,并加嵌立“风节擎空”与前碑同等大小之横石碑于塔之第二层东面,为当时知县沈尧中书,至拆塔时都仍然字清迹显。自明万历十一年后塔再无修葺,文风塔的第一层东北一角有崩塌之处,第五层有一角圮坍三分之一,塔身望之则向东北倾斜,有倒塌之虑,于1956年4月被拆除。

  

南陵文星阁

  

  文星阁,俗称魁星阁,为南陵胜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乡绅捐资建造。基深一点七米,桩石巩固,高十八点三米,共三层,上下各六柱,每面宽六点七米,崇构插霄,雕甍映日。咸丰十年(1860),阁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邑人徐文达擢两淮盐运使募捐银一千五百两重修。1966年5月21日被拆除。

 

龙首塔

  

  龙首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坐落在宣城的鳌峰公园。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当年朱元璋做上了皇帝,要刘伯温陪他重游旧地来到宣城。刘伯温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军师和宰相,并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他来到宣城一看,大吃一惊,并对朱元璋说:“圣上,宣城这块宝地龙脉灵秀,将来必出大人物!您看这地形酷似巨鳌,鳌首高昂望天,鳌口直朝南天门,将来天仙下凡会直奔宣城。宣城将来必出大人物。”

  

  刘伯温的这番话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病根。回京后朱元璋私下对马娘娘谈过此事。马娘娘在一次带孙子讲故事,讲到牛鼻子军师刘伯温时,也讲了这事。

  

  事过多年后,朱元璋孙子做了皇帝,宣城奇事出现了。这一年科考,宣城出现“十里三元”的奇绩:就是这年考中的“状元、探花、榜眼”全部是宣城的举子。

  

  消息传到京城后,有大臣便说起了刘伯温的话。并建议皇帝快在宣城那鳌峰的头上盖一座宝塔,将那鳌峰的龙脉压死。

  于是,宣城的龙首塔就这样给造成了。

  

万寿塔

 

  

  和县有两座宝塔。一座位于和县南门,名文昌塔。只可惜塔身遭烈火焚毁,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另一座万寿塔坐落于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

  

  万寿塔高约28米,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相传是吴国君主孙权为母做寿而建,故名万寿塔。塔身七层,外呈六角形,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向东南。塔外每层方形,均系砖砌龛和拱形小门,佛龛内砖雕佛像,数目9至16不等,且盘坐在莲花之上。塔内第一层呈正方形。在第一层南壁,有一人宽的砖阶向上斜穿第二层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砖阶斜穿至第三层外檐,人可依次登至第七层。1954年大水塌顶层,后又塌一层,故现实存5层。

  

  万寿塔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先年万寿塔旁的寺庙名延庆寺,寺原有房99间半,取名延庆,是祝慰“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有位寄居延庆寺读书,后历任清国子监、秘书院试中舍人、监察御史、福建巡按等职的成姓男子,55岁告病回乡,写下《寄延庆寺诸僧》诗。

  

  只可惜延庆寺早已被毁,眼前的寺庙已非往日之典,旧时烟盛。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