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指南】

 

  融合:上善若水,包容再生

 

  来自中国、阿联酋、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的艺术家不一而同地选择“融合”这一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自中国杭州的艺术家大川先生表示:“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像水一样去包容它,像诗一样与其共生”,他以青铜和不锈钢打造的艺术作品【若水】,源于“至柔至刚”的理念,与中国古代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相似。

 

 

  同样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的中国台湾艺术家吴育霈也选择用「圆」来传达多元文化的概念。她说,“圆在中华文化中,常常象征的是一种圆满、完整的意涵,因此在造型设计上,我以圆来表现,整体是一个大圆,大圆里头包含著不同大小的圆。此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台湾在过去的历史中,包含著多样的文化,彼此间独立却又互相融合。”

 

 

  历史深厚的阿联酋素以文化大融炉著称,来自此地的艺术家TaqwaAlNaqbi在她的雕塑作品中用不同设计模块代表从北非传到远东的多样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不断融合已然成为一体。

 

 

  印度尼西亚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语言、信仰和文化本身。艺术家UjiHandokoEkoSaputro表示自己从这种多元融合中获益,不同知识和文化的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甚至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挑战:多元文化下难以消磨的冲突

 

  多元文化也意味着挑战。韩国艺术家SerimLee发现,尽管表面上看韩国有近乎理想的居住条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多元文化给当代韩国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她用作品“若无其事”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件作品使用玻璃纤维、瓷砖、木材和树脂等材料,不同材料均代表不同文化,乍一看它们在一个整体中和谐共存,进一步细看却发现在旁边有一个洞,一棵黑树从中长出,象征着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

 

 

  来自日本冲绳的艺术家坂爪康太郎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深有体会。在日本历史上,冲绳地区的关系一直是复杂的,至今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到这点之后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忽视这种情况,进而创作了参展的这件名为“双螺旋”的作品。

 

  越南艺术家LapPhuong表达了另一种担忧。他发现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越南面临了身份认同问题,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任何度?这种思考表达在他的作品“宁静新生”中。

 

 

  对这些问题,泰国艺术家Eiair提供了自己的答案。他说,“为了和平地生活在一起,我们所有人需要稍作调整和适应。”他的作品传达了这个理念。他从市场、百货商店甚至在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搜寻了一些可用的元素,并尝试将这些元素切割、钻孔、分离,最终转换成新的东西。

 

  多元:打破既有膈膜,创造更丰富的新文化

 

  生活在悉尼的澳大利亚OliverTanner认为自己是多元文化的直接受益者。他表示,澳大利亚之所以伟大,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之所以伟大,很多程度上源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经历之间的跨文化纽带。这次参展的作品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他用钢和铜作为材料,探索有机形态的塑造。

 

 

  来自中国香港的姚俊桦展现了多元文化带来的积极意义——打破既有文化隔膜,让香港文化更丰富。他将当地泥土和废弃陶泥混合在一起,泥浆在干涸过程中形成龟裂,象征着既有文化在交融中被打破。在这面泥墙的中间是拳头砸上去留下的印迹,这来自他个人的多元文化故事。作品名称为“直勾直”,是姚俊桦修习泰拳第一课时学到的招式。他发现,跟泰国师傅学习泰拳,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肢体互动可以打破语言障碍,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打破不同文化的隔膜。

 

  菲律宾体现了另一种多元,这个国家由许多小岛组成,在这些岛屿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民族、种族和文化。艺术家GenaveeLazaro在作品“群生”中表达了菲律宾人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历史。他做了一个向外辐射的水晶簇,主晶体群由菲律宾国树紫檀木制作而成,旁边的小晶体群则由粗陶制成,上面绘有亮眼的各种颜色,象征着民族的丰富多样。

 

 

  TanShaoQi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艺术家,她将“多元”的主题追溯到新加坡的早期历史。新加坡曾是一个小渔村,后来发展为繁荣贸易中心。来到这个港口城市的商人们不只在这里定居做买卖,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语言和宗教,让这个地方焕发出无限活力。她在作品“Integrate”中使用牡丹图案代表中国文化,蜡染画代表马来西亚,指甲花代表印度,碎花图案代表欧亚混血。

 

  马来西亚艺术家AnniketyniMadian的作品LimbaSukang表达了同样想法,这个国家一直从不同人群中汲取不同文化。她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婆罗洲的伊班传统纺织,富有个性美和现代感。

 

 

科勒亚太艺术展 —— 合肥站

展期:2017年11月4日(周六)-11月12日(周日)(9天)

地点:万达广场一层大中庭

地址:合肥市马鞍山路130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