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

  官方QQ:800081088   广告热线:0551-65666395
首页  首页  城记
全攻略
爱上合肥
肥肥集市
合肥房产
文化|庐州城里的会馆,关于外乡人的那份乡愁!
2021-03-02 14:15:13安徽生活网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唐代诗人张籍《秋思》的佳句。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因求学、游历、任职、经商或者其他原因,迢迢千里,旅居他乡。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或独自一人,或扶老携幼,又或是整个家族。这场旅行往往没有归途,游子在异乡一待便是几十年,于是便有了“客籍”和“寄籍XX(何地)”。岁月将沧桑刻在了他们的脸上,几代人的打拼,渐渐地把他乡当作了故乡,但心中最深处依然铭记“原籍”的名字。
 
图|北京安徽会馆图来源@资料图片

浓厚的乡土观念,难忘的乡音邑俗,加上客居地的排除和欺凌,同乡需要团结,互助连接乡情。于是,一批“同乡会”便相继诞生了,承载这些组织的活动场所被称作“会馆”。过去,上至京师,下到一些重要市镇,星星点点分布有众多会馆。据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工部主事俞谟在北京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内“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会馆——“京都芜湖会馆”。据《北京历史地图集》统计,北京城各代会馆及附产有一千多处。
 
图|北京芜湖会馆旧址摄影@杨珑荇

合肥,庐州府治,水陆交通比较发达,自古以来便是江淮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据吴介五在《合肥的外籍同乡会会馆》一文回忆,各地外籍人在合肥组织的会馆主要有八处,即江西、金陵、两湖、泾县、旌德、山陕、福建、徽州等会馆,本篇将一一详述。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位于原合肥市人民政府大门前。江西商人依托原乡独特优势,往来两地贩运木材,经营木雕、木艺,以及来自“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江西会馆坐北朝南,面向金斗河,前有门面房屋一排,后有正殿九间,据说是“庐州城八方会馆规模最宏伟者”。江西同乡常在此旅居、议事和宴会。
 
图|1954年子胥台附近来源@黄欣

这座会馆又名万寿宫,源自于当年轰动全城的一场大事件。当时,会馆东侧是文昌宫(又名梓童观),其内供奉着文昌帝君,也就是民间所称“文曲星”,今天遗址上坐落着江淮大戏院。问题就出在,江西会馆正殿高过了文昌宫,合肥本地士绅不满了,纷纷表示强烈谴责。江西商人急中生智,趁老佛爷的寿辰将至,将会馆改名为“万寿宫”,供奉慈禧太后肖像,众人就无话可说了。
 
图|万寿宫绘画@马骅

“日军侵肥时,为全城宰猪工人聚会场所”。由于战争的影响,江西会馆逐渐衰败,民国37年(1948)进行了拆毁,遗址上一度成为曝晒染色布的场地。1956年,兴建市政府大楼。第二年秋天,合肥市人民委员会机关迁入办公(淮河路282号)。2005年12月,市政府机关陆续搬迁至东流路100号新址,原址为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
 
图|1980年代合肥市政府来源@资料图片

金陵会馆

金陵会馆,没错!就是你们所想到那个——江苏南京。他们来合肥,主要做的是中药材的买卖,如种德堂、春和义、裕康、刘仁和、陶恒春等,“从店主到店员都是南京人”,当时会馆的负责人是种德堂药号店主陶海仙。据史料记载,合肥城内的中药店主要分布在前大街、后大街、北大街、东大街等街道上,金陵会馆的选址完全避开了这些地方,而是设在“县桥以西、九狮河沿”的位置。
 
图|1950年县桥来源@资料图片

当时会馆,门头上镌刻着“金陵会馆”四字阴文,前面有砖砌高大照壁,后面有瓦屋八间、厢屋两间,照壁后有一个大庭院,其内“种植四时花卉,境颇清幽”,四周地下,埋着四块刻有“金陵会馆”字样的界碑。值得一提的是,金陵会馆曾挂有两副对联:其一“百药精良,寿世活人承华祖;九狮拱卫,蟠龙踞虎似钟山”,其二“溯江淮、淝水而来,应记六朝烟柳;临凤颍、庐州之地,常争一代帝王”,二联充分运用了行业特色和人文景观元素,巧妙地将两地联系在一起。
 
图|1980年代合肥市政协来源@资料图片

解放前夕,会馆建筑残破严重,仅剩六间。1953年,市政府收购,改建为民建合肥市分会筹备处的办公场所。1960年,市政协机关迁入办公(淮河路304号)。1997年,市政协机关搬迁至荣事达大道15号新址。
 
图|金陵会馆遗址摄影@淝南居士

两湖会馆

所谓两湖,早在宋代便将荆湖南、荆湖北二路并称,“荆”指荆江,即长江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段别称,“湖”则指洞庭湖。清代,湖南、湖北相继建省,“两湖”再度提起,时设有“两湖总督”(通称湖广总督)一职。
 
图|清代湖北省来源@资料图片

合肥城里,湖南人主要经营铜器,湖北人主要经营染坊(印染业),尤其是后者,全盛时有二十多家,抗战前人们称染坊为“汉坊”。笔者曾在义仓巷内采访,当地老人依稀记得小巷西口南侧开设了一家。而且,两湖会馆便位于这条小巷内。
 
图|1990年代两湖会馆旧址摄影@李明

两湖会馆坐北朝南,北侧与正谊中学(今合肥三中)相邻。曾有房屋数间,占地约半亩。大门横额上为镌刻“两湖会馆”四字的石板,墙角处有块记载修建时间和名称的石碑。曾有一位沈增树老人回忆称,在他的印象里,会馆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前后有几进,建筑带一点徽式风格,飞檐翘壁,门前两侧各有一根加了圆环的方形拴马石。有史料记载,两湖会馆即禹王宫(庙)旧址,原二进大殿中祀有大禹坐像。
 
图|1990年代两湖会馆旧址摄影@李明

两湖会馆系清末所建,民国初年出了位大商人——湖北人艾某。这位所从事的行当与前文提到的两项毫无关联,原先收购猪小肠,加工后转售外商,后开设了“艾宏兴百货店”,获利颇厚。扩大经营后,成为当时合肥著名大商店之一,在会馆内捐献会费颇多,于是便成为负责人。笔者曾在《皖商周报》上,发现了这家店的广告,地址鼓楼大街(今宿州路),它的广告语写道“华洋百货、零趸批发、定价从廉、欢迎赐顾”,其实力可见一斑。
 
图|“艾宏兴”广告来源@资料图片

解放前夕,曾有傅姓人家居住其内,解放后又陆续搬进了几户。由于偏离主街道,且长期为民居占用,两湖会馆成为八大会馆中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座,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兴建义仓小区八号楼拆除。在会馆拆除前,幸有安徽日报记者李明拍摄了一组照片,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图|两湖会馆遗址摄影@淝南居士

泾县会馆

泾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很多人曾误认为,泾县是古徽州的一部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泾县从未隶属于徽州。如果非要从政区上与徽州联系起来,唐代武德三年至八年(620—625)曾设有猷州(治泾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旌德县和黄山市黄山区。
 
图|泾县风光摄影@淝南居士

泾县商客在合肥,主要从事制线、缫丝、织绸等手工业,并经营着大型绸布店,如当时城内知名的朱恒升、恒丰太等。这两家绸布店老板都姓朱,而朱家则是泾县会馆的重要筹办人。
 
图|1938年城墙上的绸庄广告来源@资料图片

泾县会馆,有房屋数间,为泾县部分商人居住之所。解放后,会馆不复存在,其遗址上后来兴建起了百货大楼。
 
图|1950年代百货大楼建设现场摄影@吴允芬

旌德会馆

旌德与泾县,同属安徽省宣城市。与其不同的是,虽然未列入徽州一府六县,旌德却在1938—1988年五十年间与徽州产生关联。1938年10月,由第九专区改属第十专区,这一专区辖有歙、休宁、祁门、黟、绩溪等五县,专员驻休宁;1940年,改属第七专区(其他不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2年安徽建省);1956—1961年,随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59—1961年,旌德并入绩溪县;1971年3月29日,徽州改专区为地区;1988年1月1日,旌德县划属宣城地区。2000年6月25日,设立地级宣城市,旌德属之至今。
 
图|1970年代安徽政区图来源@资料图片

旌德人来皖中,居住在合肥、舒城、六安一带,以吕姓、江姓为主。比如曾在皖督办团练、因太平军攻克舒城投水而死——旌德人吕贤基,合肥县曾有一任教谕是吕姓旌德人,商界亦有吕江二姓多人在李家经营的钱庄、典当内工作,等等。会馆负责人江月波,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为旌德同乡所推重”。旌德还有一项“特别”,同乡会根据礼帽、官吏的爵位和勋绩及长幼定次序。
 
图|旌德江村摄影@李晓东

旌德会馆,又名梅溪观(梅溪系旌德县境一河流),“在卫署(今卫民巷内)南”,为屠公祠旧址东半部分(一说屠公祠东侧)。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旌德县商人刘天一等所建。会馆置有一些市房,其经费来源亦以房租收入为主。民国时期,会馆先后为河(和)平桥学校、合肥简易师范附小。解放初期,为合肥市立第六小学,后改为和平桥小学、安庆路第一小学(一说解放后拆建为河平桥小学)。1983年至今,为安庆路幼儿园。
 
图|安庆路幼儿园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

山陕会馆

“山”即山西省,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晋商”,“陕”自然是指与之相邻的陕西省。他们经营的也是极具特色的盐业、票号和钱庄,此外还涉及棉、布、粮、茶、药材、皮毛等行业,“很多行业都是雄踞一方”。
 
图|晋祠摄影@淝南居士

山陕会馆,又名关帝庙,“在卫署西”(今卫民巷西侧)。乾隆元年(1736),陕西商人陈印等建。会馆门额有“大义坊”三字,房屋不多,范围不大。抗战胜利后,为安徽省会警察局消防队址。后来,因破败不堪被拆除,其遗址上建有省劳动局宿舍楼。
 
图|卫民巷摄影@小丸子

“老合肥”熊态先生曾考证,此处关帝庙疑即在今卫民巷西侧二十米左右处邮电宿舍,民间称为周公祠,当年临街大门三间门面,门楼石柱外有四只小石狮子。民国三十三年(1944),祠内空无人住,有大鼓书表演,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为合肥电话局(一说关帝庙西邻合肥电话局)。

另据史载,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山西商人董希汤等,曾在“白鹤观西”建有崇宁宫,今逍遥津路西侧。
 
图|白鹤观巷摄影@淝南居士

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天后,人们更熟悉她的另一个名字——妈祖,她是我国沿海地区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海神”,而她的出生地正是在今天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据史载,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包括商人林辉岩在内的福建省旅肥同乡会十二姓,在“县桥横街”(文昌宫街)建有天后宫。天后宫内祀奉天后娘娘,每逢春节时期,这里有杂耍百戏和徽班演出,成为了合肥最古老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
 
图|湄洲岛海祭妈祖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民国三年(1914),徽州人方遇春在此重建戏院“庆舞台”,组京、徽两班唱戏,每年付会馆地皮租金约三四百银元。民国八年(1919),戏院倒闭后,十二姓之一的李后嗣陆续兴建瓦房十九间,自住并出租。民国三十七年(1948),董良臣、段正宽、胡月天等集资在此兴建新民大戏院,演出京剧,每月付地皮租金。1953年,拆除改建为合肥剧场,为合肥解放后新建的首家大型剧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合肥剧场年久失修,无法继续使用,被迫停业。不久建筑被拆,改建为今天的“香港广场”商业写字楼。
 
图|1978年市府广场来源@黄欣

福建会馆为同乡的聚会场所,会馆负责人为李子木。福建客商在合肥,以经营糕点店为主,知名的如刘东泰糕点店。“刘东泰”店主刘东山,生于1855年,早年曾在李府做工(有说法是大管家,待考),因遭排挤而离开,一度赴苏北闯荡经商。几年后返回合肥,在后大街上(今绿都商城附近)开设了“刘东泰糕饼杂货店”,首创合肥大麻饼,驰名省内外。老店毁于抗日战争,这道名特产却传承了下来,并荣登四大名点之榜首,留给合肥人难以忘怀的美食记忆。
 
图|1990年绿都商城建设现场来源@资料图片

徽州会馆

“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说起安徽,怎能少得了“徽商”?合肥城里亦设有徽州会馆,今老省政府西侧(一说省委统战部附近),徽州地区在肥客商所建,早经拆除。徽州商人主要经营钱庄和典当。
 
图|徽州会馆遗址摄影@淝南居士

徽州会馆史料较少,徽州商人的活动足迹可不少!比如曾任李府管事、歙县雄村人曹浩云。1906年,他在东大街(今淮河路)上创立了著名的德和庆钱庄,一度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还有大家熟悉的抗日名将孙立人。据《龙舒孙氏宗谱》记载,唐代咸通年间,始祖孙万登奉命屯军徽州休宁。清代雍正年间,孙万登第33代孙孙正仁经商至鹊渚(今三河镇),后举家迁居至那里。其他徽商事迹,不计其数,不作多谈。
 
图|德和庆钱庄绘画@马骅

合肥人会馆

说完了外地人在合肥开设的会馆,合肥商人同样拥有自己的组织。他们,往往被人们称作“金斗帮”,因唐代合肥“金斗城”而得名,有时也称作庐帮、合肥帮、淮南帮、江北帮等。这些商帮所分布地区均有同乡会、会馆、学校、田产等,以江苏南京为例,历史上曾有庐州、金斗、庐江、三河等四家会馆,其中金斗会馆旧址尚存,现有一进三开间。
 
图|南京金斗会馆摄影@赝能隙

有些地方,“金斗帮”还同其他商人共建会馆,比如芜湖、宣城、南陵、高淳、孙家埠等地的庐和会馆(含和县、含山),泾县东乡的金斗六合同乡会(含芜湖),南陵的安庐公会(含安庆),等等。当然,会馆之间还有政区范围的区别,南京城里那四家便来自府、县、镇三个等级,还有六安苏家埠的庐州会馆和庐阳会馆,后者自然指的是合肥县。同时,各地“金斗帮”所从事行业也稍有不同,如大通金斗帮,涉猎商业,并从事客货航运业务;蚌埠合肥帮,为当地重要的工匠帮之一;南京金斗帮,以经营机纺为主,等等。王汝丰著《北京会馆碑刻文录》,曾载录有《庐州会馆记》两篇和《重修庐郡会馆碑记》。
 
图|庐州会馆记来源@资料图片

特别要指出的是,“金斗帮”可以是“安徽帮”范围内,但是不能称为“徽商”或者“徽帮”,二者是来自两个不同地区的团体,不能混淆,亦不可包含。

结语

十分遗憾的是,合肥八大会馆无一幸存,笔者未见其“真面目”便走向历史长河,哪怕是最后消失的那座两湖会馆。凭借着前辈老师们的一些回忆文章,实地探访和采录,加上“史海钩沉”一番,分享观点和猜想,遂得此篇。笔者水平和所掌资料有限,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一米阳光

官方QQ
800081088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
0551-6566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