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正如年初的《一百年前的合肥是什么样子?》一文所言,今年“数字”比较特殊,又逢难得闰年,似乎适合回味往事。很多人印象里的百年尚停留明清,抑或是直指晚清,如今再去计算一番,时间越过辛亥,走到了一九二〇(民国九年)。翻开了大事记,这一年马克思主义思潮活跃全城,研究会成立、“救国新剧团”、屠宰工人罢工……与此同时,教育界传来了好消息,一所中学诞生!
-壹-
一百年前,刚刚结束封建统治不久的中华大地,时局起伏不定,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五四”运动带来了新思潮,广大青年表达强烈的求学渴望。合肥教育先贤刘君尧(字廼赓、乃赓)、童茂倩(字挹芳)等人,听到了学生们的呼声,东奔西走,筹资3.3万元兴办新式学校。1920年秋,经省教育厅核准,合肥第一所私立中学——庐阳私立正谊中学成立,刘君尧为首任校长。
图|1923年逍遥津风光摄影@戴寄桐
当年9月,暂借省立二中余屋开班授课。次年春,迁入县学宫办学。收回学宫前后荒地,改建为学生寝室及操场,后又收回县立第一高小校舍,加以修造并添建教室。1926年春,建起了图书馆。1927年,一度因驻军占用而解散,次年春恢复。据1928年统计,“最发达时”拥有学生三百余名,校舍平房九十余所,校具两千余件,“为私立中学中不可多得者”。县学宫(今长江中路200号),即县文庙,“旧在威武门外”,“(南)宋淳熙中”,“迁于城内景贤书院”,历代多有修建记录。据考证,县学址上,北宋时曾为兴化寺,亦是乡贤包拯少年读书处,包公逝世后,寺内西厢房被改作包孝肃公祠。
图|1804年合肥县学宫图来源@资料图片
1929年,因创办省立六女中需县文庙作校址,正谊中学先迁入县党部,后于3月逢驻军撤离,迁至北门义仓巷,改“义仓”作校舍,次年又拆肥东李家仓房新建校舍。古代,设有预备、常平、义社仓三种粮仓,其中义社仓又分“乡村”的社仓和“镇店”的义仓,“捐输积伫,春借秋还”。合肥义仓,东邻古逍遥津,南抵义仓巷,西依北门大街(今宿州路、拱辰街),北近拱辰门(北门),不足一里便可至鼓楼、十字街——商贾云集之地。
图|1990年代义仓巷摄影@李明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学校坐北朝南,校舍呈“三”字形,第一排为二层楼房,设有教室四间,办公室一间,理化实验仪器及图书室共一间,大礼堂在一楼;第二排亦为二层楼房,设有学生寝室,共计二十四间;第三排为平房,设有厨房、饭厅、浴室、厕所等。第一排楼房南侧,还有一处简易的运动场,安装了部分体育设备。学校设有初中三个年级,共四个班(其中初一2个班),教职员二十人,学生来自本县、寿县、六安、巢县等地。正谊中学的办学规模及师资力量在合肥城中名列前茅,甚至比部分官办学校更为雄厚。
图|1930年合肥全县公私立学校概况表来源@资料图片
正谊学子没有辜负母校的栽培,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思想不断进步。《合肥市志·大事记》特别提到了,正谊中学成立“旅外同学会”,并组建“救国新剧团”,公开演出《安南人卖天》等戏剧,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竞技场上也有他们的身影,多名学生在省、县体育比赛中荣获佳绩。
图|1998年合肥三中摄影@潘来顺
-贰-
不料,这一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渐中止。1937年秋,日军飞机轰炸合肥,正谊中学师生持续几个月,每天早出晚归,到水西门外熊店坚持上课。年底,正谊中学被迫停课解散,部分师生转移至大别山区,与皖北地区其他学校汇合。1938年初,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疃,共同成立了“安徽省立第一临时中学”。6月,因遭日军飞机轰炸,学校夷为平地,教育部同意内迁武汉。7月,在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帮助下,刘君尧带领师生向西又转移至湖南乾城,成立“国立第一安徽中学”。1939年4月,改名为国立第八中学,刘君尧担任初女部主任,其校址设在万溶江边的乾州文庙。
图|乾州文庙平面示意图制作@彭庆海
1946年8月,刘君尧由湘西回到合肥,不顾年老体弱,再次奔波,贡献积蓄,筹资募集,着手恢复正谊中学,在其原址上建起二十余间平房,购置了基本的教学设备。第二年秋天开始招生,至1948年秋,已有两个初中班和一个高中班。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刘君尧鉴于形势和自己多病之故,多次提交报告请求人民政府接收学校。年底,他无条件地把正谊中学转交给人民政府,刘建文接收并担任校长,至此这位先贤耗尽毕生精力投入的教育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1949年合肥和平解放来源@资料图片
正谊中学三十年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了诸多人才。诸如,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徐百川,我党秘密联络点“联一书店”的创办人颜文斗,曾在延安“鲁艺”任教的黄保福,革命烈士陈世新、曹静,曾任台湾“国防部”部长的郑为元,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陶崇坤,著名陶瓷和特种玻璃材料专家李家治,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留学生培训班副主任陈在权,合肥儿童保健院院长龚兆庆,等等。
图|刘君尧与万晏南来源@资料图片
-叁-
1949年底,人民政府正式接办正谊中学,饱经沧桑之后迎来了春天。1950年2月,校名改为皖北区合肥市立第三中学(简称市立三中),校长万晏南。1950年9月,改名为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8月,随着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成立,又改为安徽省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1年开始,全校师生自力更生,重建校园。学校轮流安排劳动班级,充分使用了课外活动时间,铲平坟堆,取土填塘,建成拥有3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利用拆除城墙留下的旧砖新建了大礼堂,使校园环境面目一新。1953年春,二层36间的男生宿舍楼竣工。1954~1955年,又建起了二层17间的办公楼,设有24间教室的二层教学楼,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至此,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图|1951年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三一班第二届毕业摄影纪念来源@资料图片
1956年11月,更名为安徽省合肥第三中学,并招收第一届高中生,陆续增建的几栋平房成为实验室、图书馆等。1959年,合肥三中共有学生1640名,其中初中毕业生434名,中考录取率达96%,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93%,十年间高、初中毕业生共计3455名,图书室藏书14000多册,理化实验仪器及生物标本500多件,另有校办的电机厂、印刷厂和农场等。
图|1958年合肥三中第二届初三八班全体同学毕业合影留念来源@资料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半期,在合肥三中校史上被称作“黄金时代”。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位居全省第十四位。1960年2月,合肥三中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两面大红奖旗。此外多次获得省、市的表扬表彰,士气鼓舞,声名远扬。这一时期,建立起了良好的校风学风,每逢晚自习时,校园宁静,教学楼灯火通明。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传统,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多次取得佳绩,田径多项保持全市纪录及优势,多名体育骨干被选送省市单位。
图|1962年合肥三中高三一班团支部合影留念来源@资料图片
1966年,“文革”波及了合肥三中,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1968年10月,合肥三中知识青年,陆续下放至长丰县、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岳西县、临泉县。1969年1月18日,经上级部署,合肥三中安排下迁在临泉县办学。与此同时,合肥金笔厂工宣队进驻原三中旧址,成立了五七中学。1968年底所招收的初中新生,亦随三中迁至临泉。1971年6月1日,原合肥市五七中学更名为合肥市第三中学。
图|1968年欢送上山下乡来源@资料图片
1976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正常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合肥三中在薄弱中艰难起步,至90年代初有成效,学校设施开始完备,校园环境获得改善。2005年,获批市级示范高中。2010年7月,又加入到了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历经波澜起伏之后,这所百年名校迎来了新时期。溯源思贤,砺志笃学。百年弦歌不辍,代代薪火相传,未来无限可期!
图|1998年合肥三中摄影@潘来顺
-结语-
本篇是在此前《合肥市第三中学肇始探析》一文的基础上,根据《合肥三中校史》以及多名校友的建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因校名多有变化,故文中以数字分节。同《肇始探析》,本篇着重于合肥三中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所限,在一些具体细节方面,仅简要介绍或稍作省略,特此说明。笔者水平和所掌资料有限,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图|摄影@小淝
12月12日,合肥三中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活动。笔者受邀参加了活动,并观看“建校100周年展示会”,久别深感沧桑巨变。虽然回不去记忆里的校园,新时期的母校更加璀璨耀眼,像一颗闪亮明珠,镶嵌在千年逍遥津畔!
图|摄影@小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