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了大半年,论期盼开学的心情怕是谁都迫切不过大学生们了吧,和室友一起熬夜刷剧、课后逛街,每天例行一杯奶茶的日子,想想都是十分美好的。
无数个“居家旅游”的夜晚里,你是否也会为了另一个城市,自己大学旁的各种店铺而辗转反侧、久不能眠呢?现在重返校园啦,你心心念念的
美食铺子、奶茶甜品站、精品小店,它们还在吗?
龙河路,这个比邻安大和安医大的小吃街,每日都会有许多学生前来光顾,俨然成为了合肥大学旁的一处知名地标。
数月以前,受到疫情冲击,原本繁华的街道变得冷清,人影稀疏,商户也都纷纷闭门。
如今又到一年开学季,这条深受学生们喜爱的
美食街也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行人往来热闹的街道和以往无恙却又有些不同,无数的店铺在这里繁荣又消失,殊不知在不断变更着的招牌和每个落下后再未升起的卷闸门背后,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们的遗憾。
怀念
正当我举着相机,对着刚出锅的小吃随意拍点素材时,身旁有个女孩悄咪咪的凑上来问是不是在做美食探店。
我摇摇头说不是,询问她是不是有店铺推荐,女孩顿了顿,指向一旁原本开着的店铺,说那是她曾经最喜欢的店,不过很可惜现在关门了。
语毕她朝我笑了笑,话里充斥着怀念和遗憾的味道,我想这家已经卸去门头的店铺背后,应该存着些年少的好时光。
女孩告诉我,以前开在这里的是一家平平无奇的串串店,普通到几乎每个美食街都会有。
没有惊为天人的味道,吃的时候耳边也不会响起中华小当家的BGM,只因某次她外出回校时,被室友们委以买些炸串的“重任”,当时恰好走到了这家店门口便就近解决,带回去后反响不错,久而久之就成了她们宿舍经常光顾的地方。
无法返校的日子里,不知怎的就是特别想念以前放了学,全宿舍一起上街来这里“撸串”的时光。
女孩说,这次回校发现光顾了三年的店铺关闭了,为自己的胃感到无限惋惜的同时直呼“爷青结”。
当我问她,其他店的不好吃吗时,她坦言虽然别家的串串看着也很不错,但总归是少了些情怀。
(曾经红火的店铺门头已被撤下)
有时候怀念的,不仅仅是店铺本身,还有陪你一起的人,在那留下的美好。
传承
除了遗憾和不舍,这里还有已经走过数十年的老店,在岁月中沉淀,日复一日的满足着学生们的味蕾。
创店已有二十六年之久的吴昊炸串,在这条街上经营着小小的一家店铺,老板热情的招待着每位前来光顾的顾客。说起无法开店的那几个月,他坦言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比起担心亏损,更多的是耐不住闲的心情。
“每天在家待着没事可做,闲久了也挺急的哈哈。”
在问到对疫情后复工,客流量减少的情况有没有什么担忧时,老板乐呵呵的说道倒不是很担心,因为招牌已经打出来了,就不怕没人来吃了。
也许这就是老店的魅力,在时间的长河中传承,历久弥新。
下午三点半,对这条傍晚繁华的街道来说还尚有些早,人影稀疏,但这家炸串的老板已经忙活起来了,即使在我询问的间隙,手上的活也没有停下,一直笑容满面的跟我聊着天。
虽然主要客源是周边的居民,但老板也十分期盼着开学。
“倒不是为了做生意,每天看着往来学生们欢声笑语的模样也是一种幸福。”
新生
经历了转手出租、重新粉饰的背后,无数店铺的变迁也给这条老街带来了新的面孔。
在被各类美食占据的街道上,忘忧吧这家清吧显得独特又新奇。
沿着龙河路从东一路向西,在满目美食铺子的末尾,你能看到一间被装饰了满满绿植的小院,静静的开在那。
没有喧嚣呐喊,也没有人头攒动,稍稍远离一些市井的烟火气,躲进文艺清吧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忘忧吧开业之初以书吧主打,吸引了很多学生在课后来这里休息放松,后来开始经营起酒水,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清吧,慕名而来的年轻上班族也变得多了起来。
店主告诉我,店铺于2018年在这开业,至今已走过两个年头,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开门,6月初才刚刚恢复营业。在重新开店的日子里,客流量虽没有很少,但也受了些影响,冷清了许多。
手绘墙
离开这家清吧后,我又往前走了走,看着周边纷纷撤下门头、贴上转租的店铺,想起之前老板和我说的,这家店铺的由来。
“我们生在俗世,不可避免的会有诸多遗憾和痛苦,大至家国天下,小到因为常去的店铺不在了而感伤,而他就希望能给那些或遇焦虑或感不安的人们提供一个避难所,经营一间“忘忧吧”。”
(沿街许多店铺都贴上了转租的纸条)
(紧闭的卷闸门不知何时会再次拉开)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气,疫情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萧条,但无法永远禁锢繁华。
这条老街承载了太多人学生时代的青春与回忆,冬日里热气腾腾的豆浆,夏日里清凉消暑的绿豆汤。年长的老板坐在门口,轻摇着蒲扇,为贪得一时味蕾的享受而沐着夜色前来“觅食”的学生开一间“深夜食堂”。
时光荏苒,这条街道不断变迁,始终繁荣着的老店已不多。
秋桂飘香,当你再回到这里时,带着熟悉的人,念着熟悉的味道,寻到熟悉的位置,却不再是熟悉的那家小店了。
万物好像总归如此,兴盛、沉寂再消失,但那些浸润进岁月里的事物,仍然在回忆里独有一席之地。
重返校园后,你的大学旁心爱的店铺还在吗?不妨分享一下你与那些店铺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