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

  官方QQ:800081088   广告热线:0551-65666395
首页  首页  城记
全攻略
爱上合肥
肥肥集市
合肥房产
文化 | 抗战胜利后的安徽省会,合肥究竟何时设市?
2020-11-18 14:34:34安徽生活网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亦是合肥建市七十一周年,这座城市以“建制市”的名义与共和国同岁。很多网友常常称合肥解放前是个“破县城”,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设市的又有多少呢?合肥,并不是没有想过,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省府迁入以后。那么,其中发生了哪些往事?合肥又有什么计划?本篇来说一说合肥建市那些事儿。

民国时期的合肥县

偶然一次,翻阅了1944年成书的《安徽概览》,却被一组数据所感惊奇。1274384,合肥县人口数;6034,合肥县土地面积(平方公里);3157731,合肥县耕地面积(亩)。以上三项数据均列当时安徽六十二县之首。人口百万?早在近三百年前的1741年(乾隆六年),据《庐州府志》统计,合肥县首次达线,112万人。不过,另据1947年6月统计,合肥县城62089人,城区人口不及当时已达六位数的蚌埠、芜湖、安庆等地。



图 | 1940年代东大街 来源@资料图片

众多人口的耕作,丰富的农业物产,成就了安徽重要的传统农业大县。稻米是合肥县的出产大宗,其他还有麦类(小麦、大麦)、玉米(俗称包芦、六谷)、高粱(俗称庐粟)、荞麦、豆类(蚕豆、黄豆、绿豆、豌豆、豇豆)、薯类(山芋、红薯、白薯、地瓜),以及经济作物(棉花、芝麻)、蔬菜果品、渔林狩猎、家庭畜牧,等等。除了本土消费外,亦有物产运销至芜湖、南京、上海等地。



图 | 大蜀山下的打谷场 来源@资料图片

贸易往来需要交通运输事业的有力支持。1925年开始,在历史驿道的基础上,合六(安)(后至立煌,今金寨县)、合乌(江)、合安(庆)、合蚌(埠)、合浦(口)、杨(小店)桃(溪)等多条公路相继建成。不过,这些公路均为单车道简易砂石路或者土路,“弯道多、坡度陡、标准低”,雨天常遇水淹,多次因战火遭到毁坏。水运交通亦是传统方式,大小河流水道与巢湖、长江连接,互通往来。但是,这种方式亦受到水位波动、季节变化的影响。再一个便是铁路运输,民国时期的安徽省仅有津浦铁路、淮南铁路、蚌水铁路(也有称“水蚌铁路”)、江南铁路,以及水东、益华、宝兴、桃荻等轻便铁路(短线或矿区铁路)。其中,淮南线自田家庵起,向南经合肥,转向东南抵达裕溪口。1936年通车,抗战期间曾几次遭到拆除。



图 | 1935年 淮南铁路合肥站 来源@资料图片

通过交通,合肥的各类商品走了出去,新文化、新思想和新技术踏步而来,近代化的浪潮席卷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但是工业发展是缓慢的,变化是短暂且有限的。历史总是对这座城市进行着各种考验,战争、灾害、衰落……走过了千年,此刻的合肥却一直在下坡。这个时候,她需要一次“蝶变”。



图 | 合肥老电厂 来源@资料图片

安徽省府迁至合肥

由于抗战形势,1938年1月13日,安徽省政府自安庆迁往六安,6月27日又迁往立煌(今金寨县)。1940年1月11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主政安徽。据相关当事人回忆,早在当年全省行政会议上,李品仙就已提出“胜利后,我们将把安徽省会迁往合肥”,特别强调了“合肥位居全省中心,是控制全省最理想的地方,作为省会很有发展前景”,并赞誉“历史悠久,人文代兴,贤才辈出”。



图 | 1949年 安徽省政府 来源@资料图片

1945年9月,省府正式决定了将(临时)省会迁往合肥。自此,安徽省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国民党党团组织、军事机构以及其他省属机构陆续入驻。当时的一家报纸报道称:“这座荒僻的古城,于是也随着繁荣起来”。正是因为“荒僻”,第二年1946年开始出现两个声音,一派要求省会迁回安庆,一派请求明确将合肥为(永久性)省会,内政部折中并回电“省政府留待合肥”,其间报界还有“重视芜湖”的声音。1948年10月,“省会之争”又起,当年12月迫于形势最终南迁。



图 | 中央日报相关报道 来源@资料图片

省府在合肥三年间,遭受严重摧残的工商业开始恢复,官商合办了“安徽省合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称“合肥电灯厂”)。文化市场繁荣一时,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合肥第一家电影院“安徽肥光电影院”开业,一批书店、照相馆生意红火。战争期间破坏了的公路、铁路以及电讯业亦陆续重启。据统计,1948年10月,市内电话达255部。同月10日,淮南铁路水(家湖)合(肥)段复轨通车,合蚌增开“勤俭号”特快车,每日往返一次。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自1945年以后,省内外媒体报道明显增加,不少记者慕名前来合肥旅行、采风,明教寺、逍遥津、香花墩(包公祠)等名胜古迹,以图文形式不断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给这座城市做了一次次的“旅游宣传”。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4月至8月,省府对包公祠进行了重修,并计划筹建孝肃公园。此外,在相关规划中还有中山公园(今逍遥津)、中正公园(今市体育场),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图 | 1947年 包公祠 来源@甘来

多年的战火致使合肥城区“断壁残垣,瓦砾遍地”,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亟需改造建设。1946年初,省府决定成立“合肥市政工程局”,“主持市政工程管理建设”。随后,又在合肥设立了“安徽省会警察局”。《合肥市区道路拓宽标准与两旁建筑物退让方法》推行,将城区街巷分作五等,一等干道(宽12公尺)7条,二等干道(宽10公尺)6条,三等街道(宽8.5公尺)16条,四等里巷(宽5.5公尺)16条,其余为五等巷道(宽3.5公尺)。1947年2月27日,县参议会决定将主要街道重新命名,参考当时的领袖和合肥籍名人,比如中山路(原西大街、前大街和小东门街)、中正路(原后大街)、孝肃路(原范巷口和小南门街)、旸谷路(原大卫山巷、横街和德胜街)、鸿仙路(原北大街)、映典路(原鼓楼街和南土街)、祺瑞路(原县桥街)等,有的资料又作“XX街”,部分街道又以方向分作两三段。直到1948年,城市街道改造尚停留在完成命名工作。在省府的督促下,当年3月启动了东大街(“江淮路”)的改造和扩建工程,经费和征迁两大问题迫使工程艰难的进行,6月1日当局宣称“刻已大部完工”,同时二期工程(十字街至四牌楼、后大街等地)启动。时间到了1948年7月,“华中军事日紧”,所有城市工程停止,转而去修筑防御工事。



图 | 1948年 东门大街 来源@资料图片

在街道改造的同时,1948年2月,《合肥市政工程规划》出炉。这份合肥最早的城市规划提出,市区将由现有的560公顷的旧市区和1000公顷的新市区两部分组成,共计1560公顷(15.6平方公里)。其中,旧市区分作五个功能区域:行政区(城南部省级区,城西部县级区,计4%),文化区(城东南部,计5%),商业区(城中心,计9%),绿化区(中山公园、中正公园、高家花园及环城步道,鼓楼和城西设立广场,计12%),住宅区(其余地区,计79%)等。新市区位于城周郊区,分作四个功能区域:城东及东北部为工业地带,四周城门及合六公路一带为商业地带,城南郊为住宅地带,并设别墅区,环城及淝水两岸为绿化地带,其中包河设为风景地带。



图 | 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 来源@资料图片

随省府迁入合肥还有一些省属机构,包括了省立立煌医院(后改合肥医院,在后大街和平桥),新设立了省立传染病医院(西大街)、省会卫生事务所(鼓楼街)等,恢复和发展了合肥卫生事业。1946年春,安徽学院迁入合肥临河集一度办学,后因师生不满于当年10月迁往芜湖。当年,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省立科学馆亦在合肥重建。《皖报》(合肥版)、《安徽日报》以及本地的《合肥日报》、《公正报》及《逍遥津》等继续刊行。1947年初,省府决定当年6月将在合肥举行全省运动会,并计划将在北门苗圃建设省立公共体育场,为省运会主会场。筹委会成立、各地预赛举行、竞赛规程公布、记者招待会……筹备工作井然有序,而场馆无法预期完成建设,省运会宣布延期。6月6日,公共体育场落成,首先举行了省会区运动会。当局宣称9月举行,又因运动员交通问题及局势不稳而最终“难产”。



图 | 1946年 安徽省立合肥医院 来源@资料图片

以上,当时桂系掌控的安徽省政府,对于这座新省会抱有极大的希望,期望将合肥建设成一座新兴的近代化城市,并利用合肥的地理优势,从而实现对全省政治、经济的控制。但是,对于这座抗战前近代化缓慢又遭受战争摧残的小城而言,基础本身不足,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又跟不上去,所谓的规划总是停留在一堆纸质材料上,除非要像对耕牛那样拿鞭子赶。再者,合肥县城里那些官员、乡绅们总是呼吁着确定合肥为永久性省会,声音很“响”,行动不足啊!除了省会,看到别的地区建了市,合肥也动了小心思。



图 | 1946年 中华民国全图 来源@资料图片

合肥准备建市

说起合肥建市,首先有必要谈一谈省内其他兄弟县的相关情况。安庆市,安徽最早的“市”。民国十一年(1922),安庆市政筹备处成立,“旋停”。十六年(1927),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决议,筹建安庆市;11月,析城区置市,成立市政厅,直属省政府。十七年,《安徽省现行法规》刊有《安庆市暂行条例》,市区域由北岸区(本市)、南岸区(八都湖)组成,即“双联市”。十八年,市政府撤销,改设市政筹备处,隶属省建设厅。十九年(1930)11月,市政筹备处改为省会工程专员办事处。二十年(1931)六月,省建设厅颁布了《安庆之新建设计画》,将安庆市划分为公园区、第一住宅区、第二住宅区、第一商业区、第二商业区、工业区、防火区、政治区、教育区等。



图 | 安徽省城厢图 来源@资料图片

蚌埠市,火车拉来的城市。民国十八年(1929),蚌埠市政筹备处成立,第二年春撤销。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市政筹备处再次成立,第二年1月接管市区行政。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旦,蚌埠正式设市,直属省政府;3月15日,公布了《蚌埠市政府组织规程》。按原市政筹备处规划,设有东安区、国庆区、中山区、西市区和小蚌埠区等,全市面积104.5平方公里。



图 | 蚌埠市街图 制作@蚌埠市政筹备处

“江城”芜湖也曾筹备建市。民国十六年(1927),芜湖市政筹备处成立,十九年(1930)9月撤销。三十四年(1945)10月20日,市政筹备处再次成立。第二年(1946)8月7日,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第二年,省府例会决定“芜湖设市”,拟将“县政府则迁至湾沚,另易县名”,但最终“因市、县区域划分争议”未能解决,设市未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汪伪政权统治时期,“安徽省”曾设有“蚌埠市”和“芜湖市”。



图 | 芜湖市街图 来源@资料图片

这些动向,合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45年省府决定迁入合肥以后。除了上文提到的1946年初成立的“合肥市政工程局”,笔者还查阅到了同年1月31日第6059期《中央日报(贵阳)》的一篇报道。以“合肥将设市筹备处即拟成立”为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筹备处”自然是前几段提到多次的“市政筹备处”。文章还指出了“主任人选尚未定”和“合肥房屋缺乏”两大重要问题,并预估“省府各厅之建置费”需要“三万万元以上”。我们知道,后来合肥就连“市政筹备处”都未能成立,仅以“市政工程局”(或称“市政工程处”)进行城市建设。工程拖滞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城区人口,虽然抗战胜利后《市组织法》降低了设市标准,但与原标准的二十万大关相距甚远。除了以上几座城市,其他地区设市更是微乎其微了。



图 | 合肥城区一览图 来源@资料图片

结语

1949年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合肥城获得了解放。3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成立中共合肥市委。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江淮行署直辖。自此,合肥正式由县改市。合肥解放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这座千年古城结束了长期的低谷和衰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新世纪,“开明开放,求是创新”,合肥再度传承历史的荣光,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编辑:淝南居士

官方QQ
800081088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
0551-6566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