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曾多次报道

  
  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学费被骗光,
  
  更有报道称手术救命钱也难逃诈骗份子的魔爪。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电信诈骗案件类型总结,
  
  帮助您一个动作避免诈骗发生在您身上。
  
  1冒充好友、领导、公检法等诈骗
  
  经典案例:小唐是某公司新进职员,前不久,他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对方自称是单位领导。小唐刚入职几个月,对公司人员不是太熟,他听声音感觉像公司“陈总”,于是下意识问了一句:“是陈总吗?”对方马上接口:“是我。”这个“陈总”让小唐次日到办公室面谈。19日上午,小唐如约来到领导办公室楼下,这时“陈总”来电说,正在接待领导,让他在楼下等一会儿。不久,“陈总”又来电话称,领导急需用钱,自己在办公室不方便去银行,让小唐帮忙先去汇钱。小唐二话没说,立即赶到附近银行,汇了8000元到其中一位“领导”的账户......
  
  防范动作:冒充朋友、领导来借钱。请先挂断电话,主动拨打通讯录中电话核实情况。
  
  2微信类诈骗
  
  经典案例:魏小姐看到一个微信名叫“奢侈品折扣店”的微信号,原价10几万的东西,现在只需要1万多。魏小姐根据店家发来的链接付款,一周多过去了,没收到商品,就在微信上询问,得到答复:商品被海关扣下,还需要再缴关税。魏小姐又付了2000元,之后这个微信号音讯全无...
  
  防范动作:不要点击微信上低价奢侈品、海外代购店发来的链接,请选择正规的电商平台购物
  
  3“中奖”类诈骗
  
  经典案例:张某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说是某某节目组的后台抽选到张先生为场外幸运号码,中了59000元及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验证码8870,将信息上的网址输入电脑,于是其就跟网站上的号码联系,然后对方就叫其把中奖保证金打过去,其就拿着自己银行卡到南浔镇某银行通过转账的方式把2800元分三次把钱转账给对方银行卡其就接到电话说要20%的税,其发现被骗,损失价值2800元。
  
  防范动作:下载手机安全防护APP可主动识别、屏蔽垃圾短信。
  
  4木马病毒类诈骗
  
  经典案例:厦门某公司财会人员阮某接到老板发送的信息,称公司往来款需要马上支付,并发了一个银行账号。阮某信了,就在公司里通过电脑以转账的方式,分别将86.5万元和62.5万元汇入对方的银行账号,共被诈骗149万元。经报案查实,原来老板的手机被骗子植入了木马病毒,本人并没有发送过这个短信!
  
  防范动作:短信里出现的链接都是诈骗,请不要点击。
  
  5伪基站诈骗
  
  经典案例:董女士在家里收到了一条××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您的积分快到期了请登录××网址兑换礼品。由于本身就是××银行储蓄卡的用户,所以她没有任何怀疑,顺手点开了短信。按照网站的提示,董女士逐一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以及交易密码,并进行提交。30秒后,她收到了银行客服发来的第二条短信,上面是一组6位数的验证码。原以为这组数字是银行发来核实身份的验证码,所以董女士当时并没有认真地查看整条短信的内容,就直接按照网站的要求又把这组数字输了进去,结果被骗走了5000元!
  
  伪基站可以理解为一个可以模拟任意号码的群发消息设备,这类消息的出现也时常伴随着短时间内范围性的信号干扰,导致手机无信号。
  
  防范动作:接到“银行”发来的积分换礼品、实名补录等消息时,请主动联系银行官方客服核实。
  
  6网购退款诈骗
  
  经典案例:网民刘女士在网购结束后收到“卖家客服”电话称,李女士购买的商品缺货要给她退款,并发来一个退款链接。李女士没有多想,登录对方发来的网址,输入账号、密码和验证码。不一会儿,她的5300元钱被人转走。
  
  防范动作:请先挂断电话,重新登录购物网站查找卖家联系方式主动拨打电话核实情况。
  
  7网络兼职类诈骗
  
  经典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三学生,由于课外时间比较宽裕就想找一份兼职做做。某日,在上网时看到QQ群里有人发消息称“不受学历限制,只要会电脑打字即可”,“动动手指,日赚300”于是加了QQ号,询问如何应聘。对方表示需要先交200元的培训费用,培训1个礼拜后就能接单打字赚钱了。看到网上交钱的人挺多的,小赵也没怀疑就交了钱,后来需要交的费用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这才让小赵反应过来不对劲,想要对方退钱已经是人去楼空了。
  
  防范动作:请选择正规招聘网站寻找工作。
  
  8虚构事故类诈骗
  
  经典案例:家住河南的万女士,有一女儿在上海读大学。7月21日,万女士接到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是女儿的大学老师,万女士的女儿在学校上课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是胃穿孔,现在急需7000元手术费用。万女士听到后就慌了,所谓关心则乱,就近选择了ATM向对方的账户转账了7000元。
  
  防范动作:请先挂断电话,主动与亲人、朋友核实情况。
责任编辑